ChatGPT 說: 要跑進半馬 95 分,間歇跑與乳酸門檻跑該如何安排? 📌 目標配速計算 95 分鐘內完成半馬(21.1 km),目標 配速 = 4:30/km。 這代表比賽時,你需要在 4:30/km 的配速下穩定跑完 21.1km。 🟢 間歇跑(提升最大攝氧量 VO₂max) 間歇跑的配速與距離 間歇跑主要提升 最大攝氧量(VO₂max)與高速耐受力,通常比比賽配速快 5-15%。 根據你的 95 分鐘半馬目標,間歇跑的建議配速範圍為 4:00-4:15/km。 間歇距離 目標配速 重點訓練效果 400m 3:50-4:00/km 短距離速度與肌力 800m 4:00-4:10/km 速度耐力 1000m 4:05-4:15/km 半馬強度耐受 1600m 4:10-4:20/km 持續耐受 VO2max 強度 🔹 但如果無法跑進這些配速,可以先降低距離,等適應後再拉長距離。例如: 先從 400m 間歇開始,等到能穩定維持 4:00/km,再嘗試 800m、1000m。 或者採取 遞增方式(如 3 組 800m,然後下週提升到 4-5 組)。 建議間歇課表 短距離間歇(提升 VO₂max) 400m x 8-10 組,配速 3:50-4:00/km,休息 200m 慢跑 800m x 5-6 組,配速 4:00-4:10/km,休息 400m 慢跑 長間歇(提升速度耐力) 1000m x 4-5 組,配速 4:05-4:15/km,休息 2 分鐘 1600m x 3-4 組,配速 4:10-4:20/km,休息 3 分鐘 🟠 乳酸門檻跑(LT 跑) 乳酸門檻跑(Tempo Run)是半馬成績提升的關鍵,因為它能讓你更輕鬆地在 4:30/km 的比賽配速下跑更久。 通常,乳酸門檻跑的配速 比半馬配速快 5-10 秒/km,即 4:20-4:30/km。 建議 LT 跑方式 LT 跑類型 目標配速 距離/時間 短時間 LT 跑 4:15-4:20/km 3-4 km 標準 LT 跑 4:20-4:30/km 6-8 km 長距離 LT 跑 4:25-4:35/km 10-12 km 🔹 若目前無法穩定跑進 4:20-4:30/km,可從 3km Tempo 開始,然後逐步延長距離。 例如,先跑 3km @ 4:25/km,然後下週增加到 4km,最終到 6-8km。 建議乳酸門檻跑課表 LT 間歇跑 2km + 2km + 2km,配速 4:20-4:30/km,間休 90 秒慢跑 3 x 10 分鐘,配速 4:20-4:30/km,休息 2 分鐘 持續 LT 跑 6-8 km @ 4:20-4:30/km 10-12 km @ 4:25-4:35/km(比賽前 4-6 週時可加入) 🟣 長跑(提升耐力 & 比賽模擬) 雖然間歇跑和 LT 跑很重要,但半馬的基礎還是 耐力,所以長距離慢跑不能忽略。 建議長跑配速與距離 長跑類型 目標配速 距離 標準長跑 5:15-5:45/km 18-22 km 馬拉松配速跑(MP Run) 4:35-4:45/km 12-16 km 進階長跑 5:00-5:30/km 22-25 km 🔹 每週安排 1 次長跑,確保身體能適應長時間的負荷 🔹 馬拉松配速跑(MP Run)可以在半馬訓練最後 4-6 週加入,讓比賽配速更熟悉 📝 總結 📌 半馬 95 分的訓練配速 比賽目標配速:4:30/km 間歇跑(VO2max):4:00-4:15/km(400m、800m、1000m、1600m) 乳酸門檻跑(LT 跑):4:20-4:30/km(6-8 km) 長跑:標準長跑 5:15-5:45/km,MP 跑 4:35-4:45/km 📌 若無法達到配速,該怎麼辦? 降低間歇跑的距離,例如: 無法 1000m @ 4:10/km,可改為 800m @ 4:10/km 無法 800m @ 4:00/km,可改為 400m @ 3:50/km 短距離先做到,再慢慢拉長 乳酸門檻跑從較短距離開始: 先 3km @ 4:25/km,然後再慢慢加長到 6-8km 增加長跑里程,確保基礎耐力夠: 長跑次數不足,半馬後半段容易掉速 至少每週 18-22km 長跑,且比賽前 4 週內有 1 次 25km 長跑 🏆 結論 🔹 要跑進 95 分鐘半馬,間歇跑須達 4:00-4:15/km,乳酸門檻跑須達 4:20-4:30/km 🔹 若無法跑進這些配速,可先降低距離,之後再逐步拉長 🔹 長跑與比賽配速跑(MP Run)同樣重要,確保耐力足夠 你可以先從短間歇開始,然後穩定提升強度與距離,慢慢接近 95 分鐘的半馬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