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記得不久前adidas放出風聲說將在2015年將旗下鞋款大幅的採用boost科技為
中底材質,而在今年一開始就收到這雙glide跑鞋,已經正名為glide boost
跑鞋,從這雙跑鞋的推出就已經宣告boost真的已經推行到主要鞋款上面
而這雙大幅度的改變會給穿過舊款Snova glide跑鞋的跑者一個全新體驗,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640-3948030228-g.jpg)
[外觀]
從外型來看真的很難和以前的glide 跑鞋拿來對照,因為舊款的樣式給我的感覺
是稍稍笨重些但是不會像SNOVA sequence那樣來的沉重,這次glide改款把鞋
身" 削 "的很瘦長了,整個就像是瘦身成功一樣另人驚豔。
還在留念--舊glide跑鞋的跑友只能說 "時光一去不復返;往事只能回味"。
而在稍後我也會把以前穿過的glide 4和這雙來個比較給大家參考一下。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642-2022150306-g.jpg&width=295&height=443)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645-1325346403-g.jpg&width=296&height=444)
首先從鞋盒名稱來看,不大能分辨出是新款的glide boost 跑鞋。
國外名稱有的寫成 glide boost 而在國內官網的名稱則是glide boost 6
有多加了第六代的字樣以標明這雙是第六代的glide跑鞋。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647-2027339289-g.jpg)
這款跑鞋主要的功能介紹以鞋面及中底為兩大主軸,這也是此雙跑鞋的重心所
在。
[工藝式網布--engineered mesh 鞋面介紹]
鞋面網布首先就給這雙新的glide跑鞋帶來新氣象,全新的工藝式網布
採用編織技術來做為鞋面的設計原理,孔徑密度大小針對不同部位有疏密之分
需要支撐力的部位所小孔密另外在需要透氣的鞋面頂端則加大孔密,這樣對於
跑者來說類似穿襪子般的體驗,更增加跑步的舒適性及透氣性。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648-1394694996-g.jpg)
由下圖來看網眼大小雖著支撐力的需求不同來製作不同的孔徑,所以不是舊型網
布一塊布用到底的方式,這樣的編織技術會增加製作上的難度。
這類的用法在N牌的跑鞋上也有看到,新的鞋面技術相信會帶給跑者新的感受及
體驗。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651-1505482861-g.jpg)
在engineered mesh四週以無縫接合的方式,採用TPU膠膜將網布與鞋身巧妙完
美結合,而且在膠糢的使用上也很精準,只在需要的部位強化使用這樣不會影響
到透氣性及舒適性,而且在外型上更美觀。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653-2126040381-g.jpg)
在鞋尖及鞋面交接處以黑色膠膜貼合,更增加跑鞋的美觀,而黑藍膠膜是一體的
不是分開兩段貼合。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656-1942893713-g.jpg)
鞋身中段的adidas logo,中規中矩的這樣設計我喜歡,有的adidas鞋款將
logo設計歪斜短小反而會有點小家子氣。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658-4269735383-g.jpg)
[鞋跟穩定結構介紹]
在跑鞋的另一個重點項目在於後跟的包覆性及穩定性,不管是在輕量跑鞋或是在
訓練鞋款上都很注重此一結構的設計,有效的包覆腳踝下緣使的跑者在運動過程
中減少漂移的發生,更可以使受傷機率降低。
但是鞋跟穩定系統另一個重點在於有的鞋款有設計此一功能但是在材質上略為偏
硬這樣雖然有同樣效果但是對於腳踝下方會產生壓迫感,這樣跑動以起來會顯的
很卡腳的情型發生。
進一步來看腳踝部分除了有合成皮料補強外,於內外側加上兩片TPU材質(具彈
性),以夾層的方式穩固腳踝,能提供良好的保護和靈活度.實際觸摸凹折時發現有彈
力柔軟但不失足夠的支撐力。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661-1088846420-g.jpg)
下圖黃色區塊就是鞋跟穩定結構,在鞋後跟兩邊都有這裝置,彈力性佳也有足夠
支撐力。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663-2820905043-g.jpg)
在鞋頸部位有稍稍加厚處理幫助穩定腳踝後方腳跟上緣位置。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666-662371737-g.jpg)
在慢跑鞋款上這個位置通常都會做的很厚,這樣跑起來會更舒服像是有個靠枕
一樣但是相對的會覺的悶熱感加重。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668-3357565512-g.jpg)
[鞋舌]
再來看看鞋舌部位,中間略為凹陷圓滑的形狀配合腳背上緣的曲線在穿上鞋帶
後會更為貼腳,另外在這裡的材質採用網布設計增加透氣散熱性。
下方繡有micoach字樣,但是這款跑鞋胾鞋底內並沒有步伐傳感器的置放孔設
計。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671-746308365-g.jpg)
下兩張圖可以看到鞋舌連接鞋身成為一體的設計,這樣類似襪套般包覆會在穿
著上顯的更自然舒服,記得以前有某牌跑鞋就是採用內裡和外鞋套分開來處理
先穿進去襪套般內裡再穿進鞋套內的跑鞋設計。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673-842149216-g.jpg)
這張來看兩邊和鞋身內側縫合在一起。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674-3642004484-g.jpg)
鞋舌厚度感覺不算太厚但是已經足夠保護腳背免除腳背在跑動時的磨擦起泡問題。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677-2184557594-g.jpg)
鞋帶孔設計較小所以在穿洞時會有點緊,另外鞋帶本身具有彈性在綁緊時會有
彈力的感覺。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679-3269679090-g.jpg)
[BOOST 科技中底介紹]
接下來看看這雙跑鞋的重點項目--boost 科技,在官網提到這次的一個新的概念
如下面的文字所述由boost中底延展性產生類似Formotion的避震科技。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682-1078226293-g.jpg)
這裡大致介紹一下boost科技及Formotion科技,boost是借由發泡的TPU形成
一個個類似保麗龍的膠囊,結合這些氣墊小球提供跑者一個穩定的彈力回饋。
比較Formotion則是由後腳跟的分離鞋底在每次觸地時消弱地面回彈力道
再這一個過程中另一股回拉力道提供跑者一個前進的動力。
所以要將這兩者對比來看就要從這次的glide boost後腳跟來說起。
如下圖glide boost黃色框內的形狀有沒有很接近Formotion的外觀,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684-2199464349-g.jpg)
接著再從後跟來看和glide 4 比較同樣在外側有略為偏斜的感覺,所以從這兩張
照片來看是借由類似Formotion的外觀配合boost的延展性來達到接近
Formotion的效果出來。
而這也是這雙跑鞋的一個新的概念 --Formotion Heel Strike ,這個新的概念
也許不像真正的Formotion的避震性那麼明顯但是卻更來的穩定許多。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686-1940272626-g.jpg)
來看看glide boost這次的的中底材質:EVA+boost。
和energy boost不同的全腳掌boost科技在這雙跑鞋上則是以EVA 45% +
boost 55%比例來做為鞋中底的材質。
透過下面這張圖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EVA和 boost的接合構造:
從外側來看會以為是整片都是EVA底但是真正的EVA分布是以圖下外框的形式
和boost做結合而且在嵌入的部份也非以平面黏合方式而是配合腳型部位加以
強化支撐增減來做接合處理。
(如下關於部份boost結構圖及相關資料為跑友提供協助)
另外在中底的黑及藍色區塊都是屬於EVA底的部份只是以顏色做為區別開來。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688-3242499416-g.jpg)
下圖非glide boost的boost層結構,這裡當作給跑友參考boost鞋底類似這樣。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689-1030689790-g.jpg)
下圖紅色框
EVA Cradle : 強化腳掌支撐性讓腳底更為穩定,調整EVA的比例會造成跑感
硬度不同的情形,像sonic boost中段全EVA設計在跑感上就偏硬
而且在跑鞋價格上也會有差異存在。
所以這就是在EVA 和 boost兩種材質多寡取捨時所要考慮的因素
同樣的在後段會針對不同比例的EVA 、boost所實驗的數據加以
分析比較提供跑者參考依據。
下圖綠色框
boost FOAM:提供穩定的彈力及鞋底力量回饋,這部位的彈力強弱有針對
不同鞋款在厚度上有所差別,這點在文章後段boost鞋款比較時
會提到。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692-514881694-g.jpg)
在鞋中段部位有特別針對EVA材質做出突出的設計,而且這個部位在鞋內側及
外側都有這樣設計,以我的觀點來看很類似足弓的支撐及腳弓處的強化支撐
也就是同時的保有修正過度內旋及內旋不足的功效。
如下圖 綠框處接近紅框部位有加厚處理。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694-495916047-g.jpg)
鞋前端中底部位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697-740466630-g.jpg)
[耐磨底介紹]
這款鞋在耐磨大底上分成上下兩部份,前中腳掌及後腳跟都是採用Continental
馬牌大底,這樣有效的增加耐磨性也是此款做為訓練跑鞋的重要指標之一。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698-1234956014-g.jpg)
耐磨條紋是以直條紋路設計,之前有的款式是採用橫條方式,但是直條紋路
對於跑步前幾掌扒地後蹬的順暢度來說會比較容易些。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701-1252054652-g.jpg)
顆粒大小分布在不同部位也有差別,而且大面積的耐磨底設計讓步伐更平穩。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703-2458783234-g.jpg)
腳後跟耐磨層厚度,這樣的厚度足夠嗎?
我想對於耐磨層攸關跑鞋的使用壽命也關係到鞋廠對於跑友跑鞋汰換的頻率
高低,所以要拿捏這個平衡點就只能在更有效的使用跑鞋上多下功夫,
不要一雙鞋打天下,幾雙輪流換穿增加使用壽命,轉換跑姿也是一個方法
還有落地腳步輕重也有關係。
下圖 後跟耐磨厚度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705-560943614-g.jpg)
前腳掌耐磨厚度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709-3413421874-g.jpg)
[TORSION SYSTEM 介紹]
這款glide boost的中底穩定系統以四條大範圍的分布在鞋底位置,對於在跑步時
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記得之前穿過另一款透氣跑鞋就有跑友質疑缺少Torsion
system會造成腳底滑動問題但是當時那款有做腳跟穩定支撐所以多少會減緩
這類的狀況發生。
Torsion system 材質很硬就是要有足夠的穩定性才能確保運動中的穩定與保護
避免傷害發生,這個系統在大多數的adidas鞋款中都會看到,等一下再來比較
boost各系列跑鞋的Torsion system 的差異。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711-979591253-g.jpg)
[鞋墊]
絨布鞋墊增加穿著的舒適性。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713-1556507595-g.jpg)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715-1502731918-g.jpg)
[addias glide boost 6m 介紹影片]
跑者可以從介紹影片中清楚了解glide boost跑鞋的各部位細節,有時透過
照片很難傳達材質的觸感只有透過影片了解比較實際。
欣賞重點:
鞋面觸感及柔軟度、鞋底感覺、鞋面及鞋舌布面構造。
[glide boost 及各款跑鞋 vs 跑姿 實驗數據比較]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717-1103823100-g.jpg)
比較鞋款及版本:
SN_Boost_V1: glide boost測試版鞋底v1
SN_Boost_V2: glide boost正式版鞋底v2
Lunarglide: NIKE Lunarglide 第四代(支撐避震型)
GT_2000:asics GT-2000(支撐避震型)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719-3878842144-g.jpg)
透過實驗比較了幾款跑鞋及glide 不同版本(EVA和boost兩者比例v1 v2 不同配
比)發現在ss (前腳掌)、 sr(後腳跟) 等跑姿,mh(足部落地時腳踝傾斜角度(以
後方角度)glide boost都能夠以較小的偏移角度在實驗中佔據優勢地位。
這樣的修正看來是有效的減少不必要的偏移更加強跑步動作的穩定性。
[跑姿落地分析]
以我的跑姿落地來看屬於中前腳掌觸地。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721-3910952401-g.jpg)
轉為輕觸後腳跟後抬腳,之前有跑友說後跟的Formotion對於中前腳掌落地跑友
無用?其實多少多會用到後跟的避震系統只是若是腳跟落地跑友會用的很多也很名
顯的體會到後跟的緩震性能,而中前腳掌跑友則是輕觸而已用的很少。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723-1212277260-g.jpg)
轉換到前腳掌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725-1073326348-g.jpg)
從後跟方向來看右腳外側中前觸地,此時glide boost中段稍高的EVA會發生一點
支撐腳弓的功用。-->前方小黑很搶鏡頭喔~~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727-3241050763-g.jpg)
[glide boost vs glide 4 比較]
由外觀比較就看出舊款glide明顯比glide boost 來的厚實些。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729-1600913664-g.jpg)
上下排列來看,glide boost 前端較修長還有在鞋頸部位glide boost 也
顯的較有曲線。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731-3452005854-g.jpg)
glide boost 前視圖來看較為抬高。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734-2646835091-g.jpg)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735-3574541756-g.jpg)
後跟重點在於舊款的Formotion 在新款已經改掉了,而且後跟厚度明顯比
glide boost來的厚一些。
穿過glide 4 感覺鞋底較軟Q,避震彈性會優於glide boost,操控性的話則是
glide boost較佳。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738-3365547165-g.jpg)
鞋底glide 4 真的就厚實多了,兩者的Torsion system也明顯不同。
glide 4 屬於側邊Torsion system而glide boost則是足中段大面積的Torsion
system。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740-1458315194-g.jpg)
[BOOST 鞋款比較-- 貼合度、耐用度、軟硬度、舒適性]
借由各款boost比較提供跑友在選購adidas boost跑鞋上一個參考數據,
以便更精準的選擇符合自己需求的跑鞋,不會走太多冤枉路。
左起:adistar boost 、glide boost、sonic boost、energy boost。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743-2338827305-g.jpg)
boost跑鞋一覽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745-1428867635-g.jpg)
疊疊看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746-3414116187-g.jpg)
各款boost跑鞋鞋尖端翹起比較: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749-1039925514-g.jpg)
前視圖:
energy boost vs glide boost
energy boost 鞋面的techfit較有彈性連帶的前腳尖抬高程度明顯高過
glide boost。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751-1825414025-g.jpg)
glide boost vs sonic boost
sonic boost 前腳尖略低於glide boost跑鞋。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753-3759061903-g.jpg)
glide boost vs adistar boost
這兩雙對比就差距不大了。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755-3256409615-g.jpg)
側視圖
glide boost vs energy boost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757-2266856648-g.jpg)
glide boost vs sonic boost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760-174416332-g.jpg)
glide boost vs adistar boost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770-71523606-g.jpg)
[鞋面比較]
除了glide boost之外其它各雙在鞋面的TPU膠膜上很接近,energy boost
則是採用彈性布料更合腳些,glide boost則是工藝網布針織技術。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775-4154740801-g.jpg)
[boost厚度比較]
針對鞋內側厚度、EVA厚度 及 後跟厚度比較各鞋款差異:
鞋內側EVA 和 boost厚度比較會是跑鞋軟硬程度的一項重要參考依據。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779-1726688974-g.jpg)
[glide vs energy ]
glide: 內側厚度: 2.8cm (內側EVA厚度:1.5cm 內側boost厚度:1.2cm)
後跟厚度: 4.1cm
energy:內側厚度: 2.8cm
後跟厚度: 4.2cm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796-3713805145-g.jpg)
sonic: 內側EVA厚度: 2.6cm
後跟厚度: 3.5cm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797-4206853740-g.jpg)
adistar:內側厚度: 3.2cm (內側EVA厚度:1.2cm 內側boost厚度:2.0cm)
後跟厚度: 4.0cm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800-702986015-g.jpg)
[比較]
1.內側厚度最厚: adistar boost
2.內側EVA厚度最厚:sonic boost
3.內側boost厚度最厚:energy boost
4.後跟厚度最厚:energy boost (而glide boost和energy boost很接近)
總合比較在內側採用EVA+boost混合底的跑鞋上
glide 比 adistar 在EVA上佔有較多的比重所以在硬度上會較硬一些。
而sonic 跑鞋內側全為EVA則跑起來會更硬一些。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802-1946720471-g.jpg)
[綜合比較]
彈性最佳的是energy boost,但是跑者若不那麼習慣太軟的鞋底則可以選擇
glide boost跑鞋,另外adistar boost後跟加裝的Formotion會顯的更有避震
效果。
鞋底耐磨性來看glide boost 真是佔了極大優勢。
以各款Torsion system來看:
glide boost屬於四條分布的足中段
而其它三款都是以X型的分布為主只是差異在X中段的厚薄不同而已。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805-1768520391-g.jpg)
[boost跑鞋總結]
1.energy boost:避震鞋款,鞋面彈性布料所以選購上要大半號,在鞋底彈性上
佳。
2.adistar boost:支撐避震鞋款,中底boost及Formotion避震系統及支撐塑片
適合足弓偏低的跑者穿著。
3.Sonic boost:支撐避震鞋款,鞋面包覆性較硬,中底雙密度結構鞋底偏硬。
4.glide boost:鞋面採用針織技術,在鞋底上有效的減緩跑者落地角度更適合
大多數的跑者穿著。
[跑鞋測試]
針對這雙新一代的glide boost跑鞋在收到後進行了多次的中長距離的練跑測試,
有前幾代的glide經驗但是這款改成boost鞋底後以前的感覺已經不適用了而是
以boost鞋底跑鞋為比較依據,初次穿上時覺的腳底有點硬因為這雙結合
EVA+boost雙重材質的跑鞋比起純boost跑鞋一定會來的硬一些,配五分速跑很
順沒有初次穿新鞋的適應期的問題發生,而且我也有個習慣是當穿上新鞋時腳步
會再刻意放輕放軟免的因為適應問題造成傷害,練跑測試路面主要是柏油路面的自
行車道而中途的爬坡路段也只限越堤道的段爬坡,第一次測試就跑了20多公里。
(0105 22.97KM)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807-4172265171-g.jpg)
第二次練跑測試:
有了前一次的經驗體會後發現這雙跑鞋和舊款glide差異很大,沒有軟Q的鞋底及
很明顯的Formotion避震性取而代之的是稍硬的鞋底配上仿Formotion的boost
科技,第二次測試有發現在我的右腳踝內側上緣有一點感覺,這個地方以前沒發生
過問題?在速度上沒有刻意拉高一般都是在五分上下進行,關於這點就等後面幾次
練跑測試再體會。
( 0106 13.66KM)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810-3810404318-g.jpg)
第三次測試:
有別於第一次測試時加入些許的爬坡這次以平路做為測試路線,整趟均速配五分
上下,對於前兩次練跑測試發現我的右腳踝內側上緣有一個痛點,經過分析可能
是我落地時以中前腳掌外側落地時因為glide boost中段稍稍突起的EVA邊框
所導致,今天整趟跑的很順在堤防後段有加一點速度,對於glide boost
鞋重295克來說算是很適合的訓練鞋款。
0107 22.20 KM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811-2321850367-g.jpg)
[測試總結]
1.有別於舊款的glide跑鞋,這雙全新改款的glide boost 跑鞋可以說已經推翻舊
款的所有架構及功能但是加入的Formotion新概念確實是一項創新的作法。
2.glide boost鞋面的針織工藝網布技術也是一項新的嘗試,相信在未來的鞋款
上會有更多鞋款採用這項技術。
3.精進化後的glide boost跑鞋會給跑者帶來一次不小的衝擊,在adidas大規模
的採用boost科技後相信往後的鞋款會跳脫addias原有的框架進入另一個嶄新
的局面。
4.這篇鞋測文結合許的技術分析數據及各類鞋款比較相信對於想要嘗試boost跑
鞋的跑友來說會是一篇選購參考文章,若是第一次穿著boost跑鞋建議還是要
親自試穿體會glide boost各部位的性能差異及自己本身的接受程度。
[測試里程資料]
總測試里程:91.35 KM
(以每公里五分配速跑為主,偶而搭配末段衝刺1~2KM)
0108 11.56 KM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813-3499406927-g.jpg)
0112 20.96KM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arris1020/1682011816-1928750497-g.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