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adidas 鞋測專區 (9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清理舊鞋]

年初清理過一批舊鞋了,因為房間要作為讀書間所以要利用時間把東西清乾淨,先把舊鞋清掉,丟的

原則是鞋底用力掰只要有撕裂感就丟,大概又清出來了30多雙吧~~

鞋盒丟一邊,鞋子丟一邊,找到我的第一雙asics馬拉松鞋,這雙鞋底當初都變應了我還在穿

鞋面反而不像近幾年買的跑鞋鞋面都容易破,丟的大部分鞋都是鞋測的鞋。

這樣清理後剩下不到20雙了,會再利用下周連假期間做最後清理。

另外[駐日本跑友]說會寄幾雙碳板跑鞋讓我穿,不過前幾天說被退件?說會等到adidas adizero pro 鞋到後再寄?

希望有機會穿到幾款新跑鞋?原則上11月15 還有11月28日 以兩場半程賽要比。

10月底沒收到就要趕緊添購比賽鞋。











[敦化南路等妙如拿東西]

[允剃頭]

說不要到這邊剃頭因為都理太短了,今天就要老闆娘上面留一點這樣不會太短了。



完成照 說很滿意 上面留那麼長??

刺客阿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從adidas推出新材質:boost科技後可以發現到在adidas跑鞋設計上已經從剛開始的少部份採用到如今

可以說全面性的推廣到各類型的跑鞋上面不管從任何鞋款慢跑鞋、訓練鞋、競賽鞋就連當初我很難像的TAKUMI

都向BOOST科技靠攏了,這對於舊有的adidas跑鞋科技有很強死忠支持者來說還需要一點時間來適應這個改變。

這次收到我穿過的adios boost第二雙跑鞋在某些方面做了一些修正,無非是要讓跑鞋更貼近跑者的真實感受。

[外觀]

從外觀來看採用類似潑墨畫風格的顏色搭配,帶有流行與專業兼具的味道不管是穿著去逛街或是穿上它

挑戰山路都十分適合,這樣的風格符合現今年輕人的口味沒有單調的配色也挑脫舊有的眩亮模式。 

adidas推出此款配色低調中帶有一種無形中抓住人們目光的感覺,以前推出的螢光配色是一種強迫

它人接受的觀感而這雙配色則採用乍看之下不覺的有什麼但是第二眼再看時則有更強的耐看度。

剛穿上它去團練時跑友馬上注意到看起來不像跑鞋但是再一細看確有著很純正的專業血統。

 

附帶一提的去年柏林馬拉松跑者穿的是另一雙同款的 adios boost 2 m 跑鞋,在規格上和這次測試的相同

只是顏色不同而已。

 

 

顏色如下:

接下來看看本次測試的adios boost 2 m 跑鞋,鞋後跟採用帶有反光性質的

塑膠材質在光線照射後反光效果十足。

 

鞋面採用細網布的設計搭配不規則彩繪潑墨彩繪圖案有一股山水意境。

鞋頭側邊以麂皮材質配合反光圓點設計增加夜間跑步安全性。

側邊adidas logo 邊條以霧面做處理低調中帶有一種奢華感覺。

[透氣性]

前面看到照片鞋面網布層透氣孔不算大但是從下張圖來看採用單層布料設計對著陽光下看直透性十足

對於散熱性不用擔心,adidas 針對鞋面採用coolever材質增加透氣性讓練跑時熱氣有效排出鞋外。

鞋後跟渲染配色和鞋面的巧妙搭配塑造整體一致的感覺,adios boost 字樣表明了這雙鞋的血統。

[鞋墊]

絨布軟墊讓跑者在練習時有第二層的防護。

鞋墊印有adios boost 字樣,而下行小字也正是boost 所要帶給跑者的無止盡的能量傳遞

endless energy。


鞋墊背面軟膠有透氣孔設計而紋路設計更可以讓鞋墊不會任意滑動。

鞋內標示牌原本都是設計在鞋舌背面上緣但是近幾年改為縫製在鞋頸口右方位置

我認為可以防止標示牌磨損發生之前設計在鞋舌位置時很容易因為長期

穿脫造成標牌字樣模糊看不清楚。

[鞋底boost科技]

再來看看鞋底避震科技boost,早在2013 年第一次推出boost科技時穿上energy boost跑鞋時從當初的

懷疑耐用度及實用性到現在經歷過數雙結合boost科技的adidas跑鞋實際測試後打從心底對於這個目前

幾乎全面改寫adidas鞋底科技的材質技術還是有一些質疑,針對慢跑及訓練鞋款來看鞋底透過tpu小顆粒

膠囊能量儲存釋放在跑步時確實能夠有效的達到緩震效果以這樣對比幾樣adidas當初的避震設計formotion

科技來看已經從單純鞋跟避震轉變成全鞋底的避震模式,這個轉換過程在穿慣了原有adidas科技的

跑友來說還需要一定程度的適應期,但是反觀在adidas競賽鞋款方面來看這一塊從原先的涉獵不深

到近幾年加入了TAKUMI鞋款的大力加分下,我想是目前可以和各家競賽鞋款抗衡的一項力器,

但是對於即將改變的TAKUMI鞋底我想需要更大的適應性還有認同性,這段介紹boost外也提到

了一些自己對於兩年前adidas推出的新鞋底科技表達一些自己的想法。

下圖鞋後跟boost科技設計採用最底層耐磨層、tpu材質boost科技、部份eva材質等三部份。

而tpu的厚度會隨著鞋款的設計不同增減厚度,讓跑者借由不同tpu厚度及eva材質搭配比例

讓跑鞋呈現不同的跑感。

這也是目前adidas大力推廣的boost科技。

鞋尖位置boost厚度如下:

[鞋底:顆粒材質]

adios鞋底採用前腳掌四週以耐磨層環繞外中間露空部位配上顆粒底增加跑者在落地時的

抓地力比起全腳掌顆粒更容易讓跑者接受落地的跑感另外增加耐磨層

可以延長跑鞋使用壽命,所以adios boost 2 是一雙兼顧訓練及比賽的跑鞋

跑者可以依照個人接受程度穿著。

QUICKSTRIKE 在指標性鞋款上都會配備有這樣的設計,而顆粒底的設計增加

彈力及減少重量讓跑者在同樣效果的保護下有更佳效率在跑動的流暢性上。

[中足穩定系統:TORSION SYSTEM]

adidas目前在多方面的更改舊有鞋款的各部位系統外只有這地方依然維持和舊

有相同的設計,不管是8字形或是x型等的中足穩定系統都讓跑者在跑動落地的穩定性上

增加動作的一致性,因為不正常的扭曲會造成腳底的傷害發生。

[耐磨大底]

後腳跟配有馬蹄形的耐磨層設計讓跑鞋的壽命延長。

耐磨厚度介於0.2~0.3mm

鞋底後方來看有在容易磨損的位置做一個加強處理,稍稍往上的耐磨處

讓易磨損部位有更多的防護及強化設計。

鞋頸下緣外觀採用發亮膠片設計讓鞋子新潮感十足。

鞋中段的adidas logo採用似麂皮設計。

[adios vs adios 2m 比較]

新舊兩款的adios比較從外觀來看發現在顏色上呈現兩種極端,除此之外在鞋型上也有不同。

側面來看舊款呈現的是突出但是新款的則是低調感覺,兩者在設計風格上有很大的不同。

 

鞋尖前端舊款的網布透氣孔很大在材質上也和新款的不同,包覆性來說新款的會比舊款的更舒適

而舊款在穿著上有些許空洞感,而且舊款鞋尖四週雖然以膠膜環繞但是比起新款的包覆性會差一點。

新舊兩款adios boost 腳後跟差異比較:

這個位置我想是新舊兩款最大的差異,舊款的低位置鞋頸設計在穿著上會比新款的更有保護性

新款的adios採用比舊款更低的後腳跟防護設計在實際穿著體會上會有脫離感發生,

所以在穿著時要確實綁縛好鞋帶這樣減少加速時的鞋身脫離感。

鞋底大致上來說沒有多大的改變。

 

鞋尖設計新款的略為尖了些前腳包覆性會更好一些。

 

從前腳尖包覆性到後腳跟的尾端保護性來看比較建議略為加高的鞋頸設計會有更佳的跑感。

 

[實際練跑測試]

2015.02.14 28km 山路團練


2015.02.15 25km 山路團練


已經穿過前一代的adios跑鞋對於這款的跑感多少已經有點印象了,但是穿上這款adios boost 2跑鞋後

又有了另一個不同體驗,借由幾次觀音山山路練跑測試發現在平路加速性來說有比前一代的好一些

但是在後腳跟的穩定性來說稍嫌弱了些,也就是在爬坡山路練跑時發現後腳跟的固定作用會有點薄弱

這點在舊款的adios boost上比較沒有發現到的問題,當天練的華富山路現是一條6km的爬坡山路

剛好借由這段路線來測試跑鞋的穩定性如何?

鞋重228克對於日常訓練來說不算重也可以當作訓練速度之用,前腳掌的顆粒底有效的在平路加速及山路

穩定性上發揮一定的功效。

另外在首次穿著時就挑戰長距離的練跑測試沒有任何的不適感發生是一雙兼具訓練及競賽的跑鞋,

在第二次練跑測試時特別挑了觀音山屬一屬二的陡坡:中直路及崩山巷進行雙塔挑戰練習,

印象中單次連續挑戰這兩條路線的次數很少因為兩條路線可以說是出了名的難跑,兩條路線里程

都為3km,先凌雲路上山後公車站牌轉進準備接受陡坡"洗禮"了(因為只單純跑一條都會讓你在登頂後全身噴汗

),跑山路有一個訣竅在於步伐小些調整呼吸穩定上山不要有體力透支的感覺為上策,第一趟上崩山巷

跟在雞排大師的後方一路緊咬還好adios boost 2 的優異性能讓我在前段落後下還能夠在最後關頭

搶得先機,登頂後先下切凌雲路緩和一下,等到團練弟兄上來後再原路下切,

第二趟中直路挑戰其實在崩山巷完後就想放棄了但是既然說了要跑就咬牙拼了,

中直路的特性比較親民些因為前半段稍緩一些只在後半段來個下馬威讓前來挑戰的跑者個個嚇破膽,

adios boost 2 m  的前掌顆粒在山路上發揮到一定效果,踏穩每一步是跑山路的一個重點

許多的山路比賽跑者在缺伐訓練的情形下都有燥進的缺點,穩紮穩打的才是山路訓練及比賽的

訣竅所在,在較陡的山路練跑時可以借由上身前頃讓雙腳平貼路面的穩定上山,此時調整呼吸也是另一個

練跑依據。

第二次的adios boost 2 m 的長距離練跑測試讓我對於這雙新款跑鞋有了更深一層認識。

 [跑姿落地分析]

下圖借由我的跑姿來說明,起跑時前腳掌先落地再轉換到另一腳。

另一腳觸地後轉換為平貼地面準備換腳前進。

換腳後準備另一次的前進準備,上半身保持挺直不要有駝背的情形發生另外手臂自然下垂

自然擺動的配合步伐運動。

adios boost 2 在加速性來說很強,但是在舊款的adios boost有一次穿著比賽的經驗來說

對於速度型的跑者會有一點地面回饋力道減弱的感覺,這點對於比賽要求速度的跑者來說

反而會消耗過多的體力來讓雙腳前進,這點可能在穿著體會上會因人而異

所以這雙adios boost 2 跑鞋對於跑者來說屬於訓練鞋款。

 

炫麗配色很搶眼。

穿上它後你會真正的喜歡上adios的絕佳跑感。

這次特別穿上去年富邦馬adidas贊助背心配上短T。

兩次測試後腳底磨損情形不嚴重。

團練後蘆慢準備早餐享用,大家在練完陡坡後借由補充一下豐富早餐為下一次團練做準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鞋測總評]

1.配色很有創意對於跑者來說吸引很大目光。

2.結合boost科技的adios 2跑鞋在加速性上不同凡想。

3.後腳跟略顯低了些在穿著上會有點後跟包覆不足的感覺。

4.鞋帶偏細在綁縛時會有點不牢固。

5.單價上有點偏高對於跑者來說有點吃力。

6.adios boost 2的耐用性來說很強,耐磨底不算厚但是使用壽命不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刺客阿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2012年的時候測試過第一代的TAKUMI ren 跑鞋,隔年又測試過新款的TAKUMI ren 跑鞋連續兩年

有幸穿上由三村仁司所設計的跑鞋也對於adidas在競賽鞋的上面所做出的重大改變給予很高的評價。

我想這雙鞋款及後來推出的另一款sen競賽鞋款可以說是讓adidas在競賽鞋市場上佔有舉足輕重的

地位的一項產品,也讓跑者在選購競賽鞋款上有更多的機會借由實際的穿著體驗這雙跑鞋

所帶來的強大效能。

這次測試的TAKUMI ren 2 wid 跑鞋在整體上來說有許多地方已經和前面兩代2012 ren 及2013 ren

有一定程度的區隔接下來就由外觀、鞋底顆粒及布面材質來探索新一代的ren有那些優缺點。

[整體外觀]

收到的ren 2 wid [練]跑鞋以黑色系為主,雖然配色低調但是蘊藏的潛力不容小看,側邊一樣書寫有

takumi ren 字樣驗明正身。

 

這次推出的TAKUMI ren 2 wide 跑鞋除了這雙黑色系之外還有就是另一白色為主色系

 一黑一白有極大反差,一改前幾代配色鮮艷大膽的搶鏡作風。

這次單色系列有很濃厚的復古味道。

暗黑色調我想更適合跑友穿著在耐髒上面會有更好的效果,假如是淺色系列反而會更容易因為穿著後

顯的更舊的感覺,這次配色又是adidas另一項自我突破。


[鞋面材質]

透氣網布設計除了讓跑者在運動時有足夠的散熱效果外一定程度的防潑水功能有是讓鞋內維持

一定程度乾爽的重要設計,這裡看到鞋尖前端有做反光條紋設計外加一點麂皮設計很中肯的設計

中孔的網布層透氣性十足。

 

 

透過光線來看從鞋側面到鞋尖端都採用單層透光透氣設計從下圖來看散熱性沒有問題,

加上min-lite 輕量防潑水材質雖然看似透氣性十足但不會讓外部的水輕易滲透進入鞋內。

下圖水滴碰觸鞋面時會因為材質孔徑較小將水滴往四週移動,但是這不保證水不會完全進到鞋內

再較多水時一定會使鞋內浸濕的,所以這點應該類似在草地水珠狀況下具有一定程度防水功能。

[後腳跟--sprintframe]

在adidas的部份鞋款中多半會設計此一sprintframe,具有穩定腳後跟的功能在跑動時不易造成腳的

任意滑動產生,這項配備對於強調跑鞋鞋穩定性的跑友來說特別重要,也可以預防不正常的滑動造成傷害發生。


 

在sprintframe上緣從網布內透出adizero字樣。

 在前面幾代的TAKUMI ren [練]跑鞋上這項配備都一直保持不變的設計部位。

[鞋底顆粒]

看過前面幾項ren 2 wid 跑鞋的大致外觀後這裡的改變就和前幾代大不相同,而這裡的大幅度改變

相對的增加了ren 2 wid的實力更為接近sen[戰]鞋的設計理念,雖然兩款跑鞋在設計概念上還是有所區別的

sen是以馬拉松鞋的輕量概念形成而ren則是以訓練為主的跑鞋設計,但是若跑友不習慣穿著太輕量且保護性

低的跑鞋那ren[練]跑鞋還是可以當做比賽鞋款來穿著。

細看鞋底顆粒和sen戰鞋一模一樣,所以這款練字鞋除了在鞋面及後跟的穩定座和sen不同

其它方面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度,在近三年的ren跑鞋變化不大下一點小小的改變,

之後會有一個大幅度的改變或許會讓跑友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而是好是壞就由跑友親身體驗了。

鞋底顆粒一直是進階跑友間爭相討論的話題,而這也是判斷一雙鞋的等級高低的其中一個選項

而在越來越多的比賽場合看到跑友們穿著adidas TAKUMI 跑鞋參賽這也證明了此款跑鞋在跑友們心中的

定位已經逐漸取代另一牌的根深地固的印象了,轉為向adidas靠攏正因為如此也有更多的選擇機會

去嘗試不一樣的鞋款雖然在外觀上及配備上很接近某一款的路跑鞋但是實際穿著後會發現合腳度

及操控性上還是有所不同的,因為唯有更貼近跑者的雙腳達到人鞋合一的境界擺脫人云亦云的經驗傳承模式

你只有真正穿了才知道差異性在那裡。

[torsion system ]

中足穩定系統也是adidas鞋款裡的標準配備,各家設計概念及樣式不同有的採用中間導向設計有的偏向分岔設計

就是為了讓跑者在跨步觸地回彈的一連串動作裡有一個穩定前進的支撐,記得以前測過adidas某一款跑鞋就是少了

中足穩定系統還造成跑友們的質疑會造成打滑情形發生,殊不知那款跑鞋已經採用另一個模式來強化中足穩定的

功能了,而在幾次的試跑下來也沒有跑友所質疑的情形發生。

在鞋底的torsion system 旁邊特別印有字樣來指出此一配備所在,這項配備對於進階跑者來說在高速前進

下具有足夠的穩地性減少不正常的扭轉所造成的腳底傷害發生。

[鞋墊]

沒有刻意的加強透氣鞋墊的設計就是很正規的軟底鞋墊,讓已經輕量化的跑鞋能夠多一層的防護性能。

鞋墊字樣: 匠 adizero 練 takumi ren 字樣

 說明了此雙跑鞋在設計之初到問市的一連串費盡心力的站在跑友的需求為考量重點。

反面鞋底在前腳掌及足弓部位有些許的透氣孔讓鞋內熱氣部份傳送到鞋底下層。

此款跑鞋歸為wide寬楦版的在型號選擇上還是照跑友自己的腳型號碼選購,寬楦和正常楦頭在前腳掌內部空間上

有稍稍大上1cm左右但是從外觀來測量鞋外圍是和正常楦頭一樣的。

跑友要事先知道自己的腳楦頭選擇合適的跑鞋不然會鬧出笑話的,之前一位跑友選購某牌同款跑鞋

就是因為忘了跟賣家強調自己的楦頭以至於選到正常楦頭的跑鞋造成腳指在幾次穿著下受傷情形發生

這點賣家還以同款不同年份的跑鞋在大小上會以差異來搪塞推拖。

跑友若是想知道自己楦頭可以利用搜尋方式找到測量方法利用皮尺量腳實際長度及前腳掌外圍尺寸

來換算出自己是正常楦頭還是寬楦頭的腳型。

也不會發生選錯跑鞋而造成腳不必要的傷害發生。

 

難得adidas 聽到亞洲跑友的心聲了推出 寬楦的adizero takumi ren 2 跑鞋

給他拍拍手,以後應多推出同款不同楦頭的跑鞋造福更多跑友才行。

 

[2012 2013 2014 三代TAKUMI ren 跑鞋大集合--比較]

由左至右 2012 2013 2014 三代ren 

在此說明一下 2012 及 2013 雖然年份不同但是屬於同款的跑鞋只有在配色上及發售時間點有所不同,這裡純粹

舉出來比較一下箇中差異性為主。

 

配色系從當初的絢麗轉為低調風格,一整個大轉變很不相同也讓跑友有不同的選擇機會。 

疊疊樂

上下排排站一目了然從側面外觀差異性不大。

[2013 ren vs 2014 ren wide ]

比較連續兩代的ren跑鞋外觀來看左邊橘紅色系的楦頭屬於正常版的且在鞋頭部位有麂皮設計比較

新款的ren 2 wide 則採用全網布設計為主。

從這張照片來看加寬版的ren 2 wide明顯比前一代的ren 跑鞋蓬鬆一些而這小小的差異

 對於寬楦頭的跑以來說就關係到穿著上的舒適與否?

鞋底顆粒不同這張照片就看出來了,顆粒大小及形狀不同外排列上也不一樣對於抓地力的操控來說

增加不少的助力。

細看右邊顆粒紋路在中間部位雖有磨損但是這雙ren跑鞋穿著兩年時間累積里程超過500km以上

在顆粒磨損程度來看算是耐磨,而且在顆粒黏著技術上來看不用擔心會有顆粒脫落的問題發生

只有在正常使用下的磨損程度,而關於顆粒磨損的位置及壽命來說又和跑友本身的跑姿

及落地施力大小有很大的關係。

torsion system 比較下差異性不大。

後腳跟外觀及紋路上 ren 2 wide和2013ren來比較也沒有改變。

[2012 ren vs 2014 ren wide]

另一款2012ren和2013ren其實是一樣的只差在配色上面不一樣而已。
 

[特別比較: ren 2 wide vs sen 2 ]

再來看看 ren 2 wide 和 sen 2 跑鞋的差異性。

鞋頭外觀來看兩者很接近了,ren 2 wide 也跳脫ren的舊有模式改為向sen戰鞋靠攏了。
 

看鞋底發現一模一樣的鞋底顆粒只差在sen在後腳跟單邊有多加一條顆粒邊條。

這樣看分不出來兩款鞋那一雙是ren 那一雙是sen?

看後腳跟才分的出來。
 

側邊來看[練]ren鞋多加了frontframe後跟穩定系統比較[戰]鞋的極致輕量化刪減掉

多餘的配備就是為了減輕戰鞋的重量及保有最低程度的保護為主。

 

戰 sen 競賽鞋款 ; 練 ren 訓練鞋款 在設計之初就加以分類但是若是跑友在駕馭上覺的練鞋

較為穩定也可將練鞋當作比賽鞋款穿著,多一層保護減少不必要的傷害發生。

就連很腳跟上緣位置sen戰鞋也削減了多餘的鞋面設計,將重量徹底的輕量化。



 

[實際練跑測試]

要想測試出ren 2 的真正實力唯有平路及山路兩相對照才能達到一定程度的辨試度,這天和跑友一同假日團練

沿著八里自行車道後轉渡船頭上觀音山跑華富山路這條路線剛開始是平路8km之後分兩階段爬坡

每階段都是3km山路第一段不算陡但是第二段會有2~3個不同坡路的路線挑戰,之後下切凌雲路或是跑御史路繞一大圈

回成蘆橋下,若是覺的剛剛的6km爬坡不過過癮還可以再加碼更變態的爬坡路線3km的崩山巷會是讓跑友雙腳"更抖"

的挑戰.

這次練跑另一個重點是要加強2月份即將到來的雙溪馬山路馬拉松的賽前訓練,而穿上TAKUMI ren 2 wide跑鞋

剛好提前適應這一場山路馬拉松的挑戰,對於已經穿過兩雙TAKUMI ren 跑鞋的我來說這一次再次穿上新一代的

TAKUMI ren 2 wide 跑鞋其實在適應性上早就無縫接軌了,因為另外還有穿著sen 戰鞋的幾次經驗所以

這一次ren的鞋底改款更是沒有問題,而ren 和 sen的差異只是在保護性多少的問題而已~~

 ren歸為訓練鞋款對於跑者在日常訓練跑步時注意到幾個方向,腳跟的穩定鞋面的包覆性等各方面會有較完

善的考量但是在sen上面則是盡量減少鞋身的重量為主要考慮重點在不防礙跑鞋應有的保護性外

刪減掉不需要的配備讓進階跑者能夠在比賽場合輕鬆駕馭它,之所以提到進階跑者因為sen跑鞋是針對

有經驗的跑者量身打造的馬拉松鞋款而ren則較偏向提供足夠保護性的訓練鞋也可以講說是路跑鞋款

我想這樣跑者會較能理解ren跑鞋的歸類.

[雙溪馬拉松賽穿上sen 戰鞋參賽] 

穿過ren練鞋的跑友強烈建議在比賽時可以穿sen戰鞋來比較一下個中差異.

 穿上ren跑鞋挑戰山路體驗鞋底改款成和sen戰鞋一樣的顆粒材質更強化了[練]鞋的功力即使是在

平日練習爬坡或是平路衝刺都沒有問題,加上適度的保護讓跑者在訓練時不會造成傷害而在比賽時

有的跑者或許會考慮到保護性問題這時依然可以穿上ren跑鞋挑戰賽事.

這款的ren 2 wide跑鞋雖然是寬楦頭的但是對於平時是穿正常楦頭的我來說沒有特別鬆垮的感覺

也許adidas要再這方面多聽取亞州跑者的意見,未來再這方面多加改善或許會有更多它牌死忠愛好

者轉向體驗ren的懷抱裡.


團練路線圖:

觀音山團練後照片


 

試跑了總共55km後鞋底外側有稍稍磨損的情形發生,我認為這只是剛開始的鞋底紋路的磨損而已

之前穿過兩雙ren跑鞋的經驗來看在適度的使用下能夠在600km後才會出現較大的磨損.

在鞋底前端的顆粒部份耐用度有時視跑者本身的跑姿習慣而有不同程度的磨損發生

以我的經驗來看多半會集中在正中央部位顆粒會有磨平情形在磨到一定程度後

對於穿著上就要小心避免速度太快的練習因為保護性降低後腳底會更容易造成傷害.

[測試總結]

1.TAKUMI ren 2 wide 在鞋底顆粒上改成和sen相同的顆粒模式對於操控性能來說加強不少,是一雙適合訓練與比賽兼具

的跑鞋.

2.雖然此款的型號為wide寬楦頭的但是以我正常楦頭來穿感覺沒有明顯的空洞感,撇開重量上的考慮因素來看

  很接近sen的穿著感覺,若是之前穿習慣了ren跑鞋對於這雙來說能夠無縫接軌.

3.TAKUMI在經過這三年的穿著體會後感覺這一系列的競賽鞋款能夠和大家耳熟能響的路跑鞋一起相提並論

 在性能上及穿著體會上更超越前者,還沒有試過跑友強烈建議試穿看看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4.在穿過sen戰鞋及舊的ren跑鞋後給予這雙極高的評價若是沒穿過TAKUMI跑鞋的跑友們有機會的話

  可以穿著比較看看和之前的競賽鞋有何不同?

5.新款的ren 2 wide 跑鞋不管在耐用度及輕量化上都更為加強除此之外略寬楦頭的設計讓穿著上更為舒適

 在訓練及比賽上有很強的實用性,我想值得更多跑友借由實際的穿著體會sen 2 練鞋的不同之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刺客阿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前言]

前兩年穿過TAKUMI ren 跑鞋對於這一系列的跑鞋已經有很深的體會,而在去年

有幸穿上舊款的TAKUMI sen 戰鞋,這次拿到今年新款的TAKUMI sen 2 第二

戰鞋又是一次全新的體驗,就來瞧瞧新一代的戰鞋改進了那些地方。

(第一代 TAKUMI sen 測評文)

http://blog.xuite.net/harris1020/assassin/201540564

在本文中也會針對新舊兩款sen跑鞋做一個比較還有跟練字訓練鞋ren也來互相

比較看看。

[外觀]

從新款TAKUMI sen 2 來看又恢復了adidas的傳統影子,此話怎講?

從側面來看就和以往adidas的跑鞋身影很雷同,但是內裡可是已經脫胎換骨了。

稍微看一下鞋底,果然和舊款的樣式不同變化出不同風貌。


 

光是看到鞋側邊的 "匠takumi sen 戰"就已經內心澎湃,熱血沸騰了,

一股殺氣遺然而生,這雙專為進階跑者設計的輕量跑鞋將會為能駕馭它的

跑者締造嶄新的記錄。


左側右側併排展示色調雖然簡單但是顯現出的氣息卻是內斂沉穩的,就等主人穿

上後開始狂飆吧。

近兩代takumi sen 發現在配色上喊而是保守的沒有近幾年adidas所呈現的

流行風貌而這也是設計者所要述說的,不靠外在要靠實力贏得尊敬。

[鞋面]

細緻的網布鞋面乍看之下還覺的有點不搭,圓弧造型配上傳統的鞋尖保護層

沒有花俏的外形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反而是一種保守的設計概念,這裡有點疑問

在重點部位沒有加強處理難保不會在姆指處發生破頂事件?


鞋尖端部位一直延伸到鞋頭都布滿顆粒,這樣對於跑者在鞋觸地後拉抬時有很大的

助力。

[後跟穩定系統---SPRINTFRAME]

精減化的後跟保護系統,不像ren系列有一個圓弧狀的保護環,這個類似簡化版的

SPRINTFRAME ,就是為了讓鞋身徹底輕量化讓跑者在一定程度的保護下創造

佳績。


 

後跟簡化版的穩定系統隱約從內看到adizero字樣,字體很大從細網布看顯的

很突出。

[鞋底顆粒樣式]

(DSP QuickStrike)顆粒狀硬質橡膠材質,我想對於這裡的設計許多跑者應該不

陌生,只要是穿過某牌--x走系列的跑友都會耳聞只要是選購專業的比賽鞋款

就要挑那雙,而在這六七年間我穿過兩雙,專門當比賽用鞋。

自從2010年adidas禮聘他廠的設計師三村先生後這兩年所主打的TAKUMI

競賽鞋款我想有相當多程度的採用了X走系列的精華,但是在此也融合了adidas

原有的專利設計,這對於一直以來都有跑者抱怨歐美的跑鞋不適合亞洲者穿著

的觀念徹底改觀了。

這次TAKUMI sen 2 在腳掌顆粒有別於第一代的設計腳前端後中段採用不同的

顆粒設計,前腳尖不規則圖案小顆粒設計提供跑者足夠的抓地力,中段長條

顆粒設計以波浪狀方式排列增加磨擦力讓跑者中足落地後往後蹬地時提供強而

有力的後擋作用,另外也提供足夠的耐用性。

下面右圖在鞋底中段就是二代和一代不同的地方。


 

從下圖來看鞋底中段的長條波浪紋路設計和另一位鞋測達人討論後給了我一個

參考鞋款--adizero pro 跑鞋,這款跑鞋在2011年之後就沒推出了

而它的鞋底顆粒就是和TAKUMI sen 2 鞋底中段一樣的長條顆粒設計,

對於跑步的變向控制有很大的幫助,從腳尖的近圓形顆粒到中段的長形顆粒

從前端底轉換到中段底也將運作從靈活性轉成穩定性的動作導引。


再看看下圖鞋底顆粒不同,應該是第二代出了幾款不同顆粒的跑鞋但是最後定案的

是兩種顆粒的二代鞋款,還好有改不然要是真是如下鞋底那麼就只有改鞋面而已

鞋底就會跟第一代一模一樣了,可見TAKUMI 跑鞋在外觀及鞋底各方面每年變動

不大都是屬於微調的變更。

 




[中底穩定系統--TORSION SYSTEM]

中底穩定系統一直以來都是adidas引以為傲的設計,這次一樣在TAKUMI sen 2

鞋底配備有這樣的設計,這也是融合兩個廠牌的精華所在,顆粒底加上中足穩定

系統合而為一。


在鞋跟內側末端和第一代一樣配有顆粒紋路設計,外側則是耐磨層設計而這裡也是

採用長條波浪紋路和鞋底中段的材質一樣。


 [後腳跟耐磨層]

耐磨層一樣是採用馬牌輪胎材質,雖然薄了些但是耐用度沒問題的,這點在輕量

化的改進上有很大幫助。


側面來看2~3mm厚度。


前腳底側面來佈滿顆粒外觀。


透氣性沒問題,雖然是細網布設計但是在跑動時的散熱已經足夠。


 

鞋舌翻面"戰"字表明了競賽鞋款血統,鞋墊不可拆和鞋跟後段的匠 adizero 戰

字一樣。



鞋帶偏細偏軟些,在這裡也多少實行了減重而在鞋帶頭則印有adizero字樣。




[新舊兩款 TAKUMI sen 跑鞋比較]

前一代的sen跑鞋和二代一比從外觀來看舊款的有某牌的影子存在但是二代後就

個翻轉了,

確實兩雙一比有經驗的跑者你應該知道我說什麼了吧?

但是孰優孰劣只有實測見真章了。


細看鞋面左邊舊款的sen跑鞋在包覆性上還是遵照傳統而這對於穿習慣的跑者來說

感覺也較實在些,雖然有一點點的阻礙透氣但是整體包覆感會略勝新款的包覆感。

因為在比賽的高速進行中鞋面前端阻力加強些對於使力反而有一定幫助。


舊款的顆粒底是白底而新款的顆粒底是黑底的。


 

右側舊款鞋跟部位有大字的adidas字樣而新款的則是隱藏的adizero 字樣。

鞋底來看二代和一代差別就在不同顆粒紋路設計,紋路差別增加一定程度的抓地力


 鞋底後端顆粒差別。

 

兩代比較側面幾乎一樣,舊款在中底側邊採用漸層色而新款的統一藍色為底。

舊款的鞋帶孔四週有加厚些處理增加綁縛的強度,而新款的看來沒有特別處理。


[TAKUMI sen VS ren 跑鞋比較]

左到右 一代sen 、二代sen、 二代ren 


在鞋面上二代ren承襲了一代ren的鞋面設計,說實在話還是喜歡這個感覺,

腳尖側邊加強處理會讓競賽鞋更加有跑感,減少不正常的滑動發生,因為鞋面

已經降低包覆了在高速下稍微的偏移會造成腳的磨擦破皮發生。


鞋帶孔四週ren就比sen來的厚實多了,而相當程度的保護也是練鞋歸為訓練鞋而

戰鞋就是定位競賽鞋的原因之一。

練鞋保護多一點讓訓練更安全,而戰鞋輕一點讓成績好一點。


ren的後跟保護也比sen來的厚實多了,讓訓練不會因為鞋輕量而有減少保護程

度。

鞋底兩款比較下就發現除了顆粒層分布不同外在sen的後腳跟底耐磨層有稍稍加寬

了些。

 

ren的鞋頸部位比起sen有稍微厚一點點,這裡細看鞋頸四週戰鞋輕薄多了。

 

 鞋舌翻出來練跟戰印入眼簾,鞋舌厚度ren比sen厚了一些。

 

[實測心得] 

這雙跑鞋定位在競賽使用,測試時我也只針對速度訓練進行測試畢竟這雙跑鞋

算是進階跑者穿的競賽鞋一般跑者若是沒有穿過輕量跑鞋或是不習慣保護性差的

鞋款請不要輕易嘗試。

以下是鞋測試跑記錄

0325 17.25 KM

第一次穿上TAKUMI sen 2 ,在這之前已經連續練速度兩週的時間了,

路線都是從家樓下出發轉新北高中上陸橋往成蘆橋方向跑去。

第一加速路段沒有刻意加快就照有點喘的感覺來跑

速度很輕鬆的跑進4'20'',第一趟後段有加到4'10''但是考慮到回程才是重點

就放慢些別太急了,原本預估30分應該跑到釣魚平台但是超前到近運動器材處

折返,回程重頭戲來了要超越第一趟時間,跑沒多久就把短袖脫了這是轉春天已來

第二次脫上衣跑,上堤防有快到4分內曇花一現但是還是滿高興的能夠在後段進四

分,下堤防遇到蘆慢白毛前輩喊我說跑的不錯喔~~這時已經四分內了體力快耗盡

了,最後一段陸橋前衝刺心想還可以再快一些,穿戰鞋果然不一樣加速行及抓地力

超強的。

兩週強度訓練跑後腿都是酸的,但是經過這些天感覺酸的狀況越來越小了

身體也能夠適應這強度,就再練穩一點再看情形調整課表。

初次的體驗沒話講在速度操控性來說雖然輕但是不失穩定性,很強大的競賽鞋款。

加速路段計時:

0327 16.50 KM 

早上安排5'00''間歇跑,四點50分前出門算算扣掉前後共20分鐘暖身跑 

還有60分可以跑,第一趟從陸橋下衝到堤防邊後慢跑緩和時就跑上堤防 

後面的幾趟就在堤防上跑比較好跑,前面三趟跑起來很吃力想要以5km配速跑 

但是有點撐不住,一方面是這兩週以來都是速度跑居多體力上還沒有恢復 

第四趟後就照著感覺跑比較沒有一直看錶的即時速度是多少? 

這之後果然均速都沒達標至少要3'55''內才算合格但是都只跑四分初配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0'' 八趟分段 間歇休息時間: 3'00'' 

均速如下: 

3'54''/3'53''/3'58''/4'04''/4'06''/ 

4'08''/4'06''/4'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透過間歇跑來強化這雙競賽鞋的價值所在,能夠盡情的發揮它的長處是跑者自己需

要的功課,sen已經準備好了就看怎麼將它的效能完整發揮出來。


0403 15.06 KM 

早上比平時早了一點起床預計跑90分但是定位又出狀況,跑到陸橋原本想慢慢加 

速但是上堤防後內急,速度一路降到五分多好不容易撐到解決完大事後已經跑不起

來了,繼續慢跑到觀音坑溪橋折返想說加到4'15''但是一直拉不起來連四分半 

都難保,今天應該是我近兩週跑的最差的一次,分段計時都按錯了一整個大亂 

只記到紅橋到陸橋這段,配4'19'' 4KM ,什麼都不對最後連心跳也來搗亂 

亂飆一通,三重半馬賽前準備要調整狀況了。

 

 

0404 5.03 KM

最後三圈計時55'' 47'' 44'' 外圈一圈240m 。

隨意試跑了幾趟衝刺,難得在操場上練跑在PU賽道更能夠輕易加速沒有阻礙。

 

0405 7.23 KM 

____________________ 

380m 操場 五趟 

1'30''19 均速:4'10'' 

1'26''91 均速:3'49'' 

1'23''09 均速:3'38'' 

1'18''99 均速:3'39'' 

1'09''69 均速:3'09'' 

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6 11.71 KM 

早上五點半起床,近六點出門練跑今天跑micoach課表,先藍區五分鐘後 

慢慢加到綠區25 分慢跑,跑崇明國中操場第七道,今天運動人不算多 

跑了半小時候進入黃區課表14分,估計要跑10圈一圈配86秒380m,跑起來 

像是壓著速度跑,跑操場真的很好跑,跑道有彈性三不五時就超速 

估計400m間歇應該可以跑進25趟80秒內。 

最後一趟慢慢加起來然後進到紅區要跑一分鐘,全速衝刺一圈但是沒能跑進均速 

三分內。 

跑完後降速到藍區慢跑回家,今日55分課表輕鬆解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崇明國中操場速度跑 

黃區 10圈 380m [第七道] 

1'26''70 均速: 3'49'' 

1'30''66 均速:4'00'' 

1'29''75 均速:4'10'' 

1'26''80 均速:3'55'' 

1'26''19 均速:3'59'' 

1'26''58 均速:3'55'' 

1'26''02 均速:3'52'' 

1'27''66 均速:3'52'' 

1'27''72 均速:3'58'' 

1'28''18 均速:3'58'' 

1'09''09 均速:3'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7 6.00K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同國小最後一道 210 m 12圈慢跑 均速:4'30'' 

56''97/59''49/57''46/57''72/57''12/ 

56''99/56''44/56''53/56''94/56''65/ 

56''64/55''9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13 21KM 三重半程賽實戰記錄


 

鞋底非磨損,而是沾到地面灰塵感覺很像磨到底了。


這場半程賽跑進分組第六名,雖然沒能達到賽前目標跑進87分內但是前段

衝刺感十足,後段回程熱到沒力。

回程時已經快沒力了,咬牙衝最後1km。


感謝運動筆記連拍。



 

穿 TAKUMI sen 2 跑鞋參加準備多時的三重半程賽,在萬金石馬拉松後的比

賽賽前就有計畫的進行速度練習加上剛好二代競賽鞋的加入就當作測試練跑,

這次三重半程跑者在堤防處和全馬分開沒有造成擁擠,但是紅橋前還是擠了一段後

面路況感覺還好

到土地公廟折返後速度直直落到 4'30''內,慘到不行原本想說追仁哲因為他的

成績和我差不多而起跑後一直保持在我視線範圍內,但是折返後人一惰就看不到

背影了,雖然賽道是我經常練跑的地方但是沒有主場優勢跑的很難看

從每公里配速就看的出來了,有一段竟然掉到五分速這能看嗎?平常練跑再累

都沒跑這麼差過,最後4km逸志兄從後追上他是全馬的喊我ㄚ昌太慢了吧~~

真是慢到不行,努力要維持在4'40''都有點難度了。

最後逸志兄要我挺住最後衝了一段回到終點成績難看到是近幾年最差的半程成績

92分。

沒能達到賽前的目標跑進87分內主要原因在於近幾個月很少進行耐熱訓練

多半是清晨練跑也很少遇到大太陽的日子跑步,跑出這個成績有點辜負了新款二代

跑鞋的使命,下次再努力了接著五月兩場半程賽再加油。

[測試總結]

1.一樣承襲了一代sen的優點加速性強跑感穩定性非常好,不會因為輕量造成

 高速跑動時的偏移發生。

2.鞋面包覆與一代sen相比略顯不足,一定的包覆性我想是sen所必須的配備。

3.兩段不同顆粒的鞋底讓觸地拉抬更為輕鬆自在,這點是優於一代的設計。

4.鞋帶感覺有偏細若是稍微再加強一點點會更好也算是彌補鞋面包覆性不足。

5.穿過這兩年的sen跑鞋發現已經將TAKUMI競賽鞋的精髓完整呈現,再接下來

  也許會在鞋面上做適度的變化讓這一系列效能更為強大,就我們期待新款的推

  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刺客阿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didas  Climacool 跑鞋最早起源於2002年算算至今已經十多年的歷史了,

而我最早穿的climacool跑鞋要追溯到2009.08 的Gazelle 365 Running Shoes

這中間又穿過幾雙climacool跑鞋算是對於這款主打散熱功能強項的跑鞋有

一定程度的認識,這次拿到的是這雙adidas新款的 climachill ride跑鞋,

看字面是以climcchill 而不是以往所慣用的climacool字樣配上不同的鞋款特色

來命名,光從這點就知道這雙鞋和以往的climacool會有些許的區隔。

至於那裡不同而又會有那些令人感到新奇的地方呢?就慢慢的從外觀來一步步

的揭開climachill不同之處。

[外觀]

全黑色系連adidas的logo都有點隱藏不露的感覺,配上鞋底白綠色剛好突顯

整雙鞋的特色,黑色沉穩暗淡但是淺色螢光系又把暗色系拉抬起來不失流行風。

 當還在鞋盒時從這裡來看反光的logo在某個角度來看顯現不同的質感,

這配色不管是休閒風或是運動風都很適合。

在鞋頸部位網布以灰底黑點來襯托出黑色鞋面,另外這個部位也增加耐磨性

觸摸起來不算平滑避免跑動時有滑動感發生。

[鞋面--ENGINEERED MESH UPPER (機能網布鞋面) ]

這雙climachill 跑鞋在鞋面上採用機能網布設計,特點是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

針織強度,所以在同一塊布料上可以做出不同部位所需要的包覆感,所以在穿著上

更為舒適。

而這樣的無縫接合也讓穿著上沒有壓迫感,之前穿過adidas techfit 材質的跑鞋

對於包覆感會更強些但是有的跑友對於那樣稍具壓力的包覆會有點不適應

這次的climachill跑鞋所採用的無縫機能網布就沒有上述的缺點,包覆性很好


側邊logo很巧妙的和機能網布結合在一起,真正達到無縫接合的目地。

也有傳聞說這類技術是誰誰誰的??但是穿過各大廠的跑鞋不下數十雙我想各家

所擁有的技術或多或少的都會以很類似的方式出現在其它廠牌的跑鞋上面,

只要是妥善運用相信都是跑友的福氣。


細細來看透氣的機能網布很有規律的分散在鞋面四週,但是也許有跑友會懷疑

看似開孔不大能有多大的散熱效果?

但是360度的通風設計及AEROCOOL的快乾布料將兩者一結合

在配合透氣性佳的布料這些就實現了這雙climachill ride跑鞋的透涼跑感

而在稍後會在就climacool特有的鏤空鞋底進行介紹。


類似襪套般的穿著體驗會發現新的鞋面材質讓跑步進化到另一個舒服的境界,

有包覆性但是沒有壓迫感的全新跑感。


 

[鞋面及鞋底 透氣展示]

拿到光線下來看透光性及透氣性十足。


看到鞋底的15個開孔設計就是要將熱量快速的排出鞋外,但是經過積水可要小

心了鞋底近似透通的開孔連帶的會讓襪子濕透。


[鞋舌]

有別於傳統的鞋舌形狀,climachill ride將鞋舌設計成薄且外擴的形狀,

類似絨布質感觸摸起來很滑順,雖然比起一般鞋舌來的薄了許多但是

在外翼處加強透氣孔設計,而外擴造形也將鞋舌包覆在腳背上不會有異常滑動

發生。


 

雙層設計在外翼上是單層但是主要部位還是雙層的設計增加穿著上的舒適感。

 外翼單層真的很薄。

 

[鞋尖]

可以看到略為高抬的鞋尖另外往後延伸可以看到足弓部位也略為高過外側

等一下從鞋底形狀來看會更加清楚。


將鞋尖抬高來看量側配備有耐磨層往鞋中段延伸讓跑步往後蹬的時候更加順暢。


[後跟設計]

後跟穩定系統採用材質較軟的設計,但是依然保有一定程度的支撐性

讓跑者更安穩的進行訓練。


從正後方來看環狀包覆腳踝部位,沒有刻意以較硬材質設計這樣反而讓跑者

的後跟沒有壓迫感更有助於跑步的流暢性。


 

[鞋頸部位]

有別於鞋面平滑材質這裡略帶顆粒的布料摸起來粗粗的但是在鞋頸部位

這樣更增加跑步時腳的穩定性不會輕易的打滑,尤其在抬腳時更有明顯的

感覺不會造成腳踝滑動。


鞋頸後方也略做些許加厚處理,保護腳踝正後方提供必要的支撐力。


[ADIPRENER+  ---中底材質]

 再來看看climachill 的中底材質是以整雙鞋中底都用上了ADIPRENER+

這材質特點是高彈力對於地面的回饋力道會轉為前進動力。

而以往都只有前腳掌會這樣設計,這次在整個鞋中底都採用高彈力材質

相信在實測時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配合EVA中底兩搭配在一起更增加鞋的彈力及耐用性。

 

 

[鞋底]

以鏤空鞋底設計和前段所述的高透氣鞋面材質加上這15個透氣孔,更能有效的

將熱量散發出去,透氣效果從鞋外直達內部沒有一絲阻礙發生,黑色耐磨層則是

以條狀分布鞋底前後段,沒有刻意增加耐磨性可能在使用壽命上會有所影響。

鞋底邊緣鋸齒狀開口讓鞋底的柔軟性更佳,彎折上更是輕而易舉從鞋底前段

一路到後段都是軟彈力十足。

仔細來看鞋底刻紋有別於以往的耐磨大底,這次採用NON MARKING橡膠外底

鞋底更為平滑且紋路更細,這讓我有點疑問了那耐磨性如何呢?

就等實測時來看結果了。


在足弓部位特別加寬處理增加此處的保護性,讓足弓部位多少有一點支撐性


[鞋墊]

在來看到鞋墊材質,通常我在看跑鞋時很少特別強調鞋墊,除非有什麼特殊材質

或是特別構造等才會加強宣導,而這次climachill ride跑鞋的鞋墊確實有這個特

點,外觀符合高透氣的要求~~透氣孔多到均勻分布在整片鞋墊上

這個就不用多加討論了,但是當我用手指觸壓時發現~


和一般材質不一樣的觸感,鏤空的PU特殊鞋墊等於是多了一層保護措施,

還真的很少穿過這類材質的鞋墊,很像是市面上賣的保護鞋墊。


[askin 材質]

韓國HYOSUNG所生產的askin 產品具有大截面積的與皮膚火身體接觸

從而將身體或是鞋內產生的熱量轉移出去降低溫度,還有防紫外線及抗風阻

防水等特性,這些都能讓鞋內更具有cool touch 的感覺。


 

[climachill 跑鞋實測 記錄] 

測試次數: 4次

測試里程: 68.39 KM

路線:重陽橋端自行車道往八里方向柏油路面

初次穿上Climachill ride跑鞋感覺有別於以往所穿過的climacool系列的體驗,

前兩次穿過的climacool鞋分別是 cc seduction 及 cc revolution 而這兩雙

雖然和climachill 同樣主打透氣但是明顯和這款的差異在於舊款的跑鞋都是在

鞋底上有加硬處理,也就是在鞋身和鞋底接合處為了提供跑者腳形的穩定而刻意

做的腳外型支撐,雖然近三代的climacool 都是透氣為主但是鞋底的構造只要稍

一不同對於腳底有異常施壓就會讓腳底不舒服。

如何讓腳底透涼? 鞋面材質、開孔大小、鞋底開孔等是主要因素但是另一個非常

重要的決定因素反而是穿著上的---舒適合腳性,之前穿過一雙某牌跑鞋

整個鞋面都已經是鏤空到看的到襪子但是鞋後端為了提供穩定腳踝功能在材質

上偏硬所以導致穿著上覺的很硬,只要腳部有感覺到外力施壓這樣會讓皮膚表面

產生血液不正常流通現象這樣在穿著上反而是覺的腳很悶,但是真實狀況也許

測溫是降低的但是這樣並不會有透涼感覺。

上面談到這些主要是試穿climachill ride跑鞋讓我感覺是近幾年climacool

最成功的透涼系列,這樣從幾方面來談:

1.無縫接合機能網布材質:

對於腳的包覆性極佳,感覺穿了第二雙襪子配合接合面的無縫設計在舒適

性上加分不少,還有askin材質 發揮了一定程度的效果,所以光是這點就

已經提升了透氣功能。

2.特殊鞋墊PU材質:此次climachill採用PU鞋墊在功能上等於是加了一層避震

  材質和鞋中底兩者互相搭配有加成效果。

3.EVA和全中底ADIPRENER+材質:

這次以全鞋底的ADIPRENER+設計原本擔心會有點硬但是搭配EVA中底及

特殊PU鞋墊這三樣結合反而有更棒的彈力沒有偏硬的跑感。

4.無痕橡膠外底:

  不同以往採用刻紋耐磨外底,這次的無痕外底穿著上會比傳統馬牌輪胎外底

  稍軟一些,但是~~有利有弊,整體耐磨性會偏弱了些,少了刻紋這樣會直接

  磨到外底這樣對於後腳跟落地的跑友來說較不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測試這雙跑鞋時剛好碰上我的訓練課表安排是速度訓練,為了不擔擱到訓練

直接測試這雙的加速性如何?

記得之前穿過舊款的climacool在鞋中底缺乏穩定系統所以在快跑時會不易操控

但是這雙climachill ride跑鞋在加速性上面完全沒問題,連我在試穿時都有點驚

訝,下面是三次速度跑的均速分析,跑進四分十多秒不會有拖腳的感覺,

速度跑對於跑鞋的要求主要在鞋面的包覆性若是不足會造成腳背疼痛及抬腳不順等

問題,鞋中底採用全腳掌的ADIPRENER+材質高彈力讓跑步更有效率

但是EVA鞋中底搭配及PU鞋墊互相結合不會有偏硬的跑感。

 




  




[鞋底磨損狀況]

就像前面提到的NON MARKING橡膠外底特性,也許材質和耐磨大底差異不大

但是缺少一定紋路的刻痕會讓磨損發生機會增高,但是另一方面來探討因為

我在測試這雙跑鞋時多半是快跑練習相對來說會增加磨損的機率,這點若是

一般跑者在穿著時採用正常5'30''~6'30''速度及盡量減少後腳跟拖地的跑姿

我想應該不會讓跑鞋有特別容易磨損的情形發生。





[跑姿分析]

鞋底外觀七處切割區塊讓跑動時腳底的彎曲性非常容易,Q彈的材質配合

切割大底讓跑姿更自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得總結]

1.無縫鞋面包覆性更佳且沒有束縛感。

2.高彈力鞋中底及特殊PU鞋墊讓跑步效率發揮的更棒。

3.鞋面讓穿著舒適度增加連帶的透氣性材質更能有效發揮功效。

4.雖然是主打透氣跑鞋但是在加速度性上面不輸給輕量跑鞋

  這雙是近幾年最優的climacool跑鞋。

5.鞋底耐磨性要再加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鞋測里程記錄]

0323 19.04 KM



0324 9.97 KM

0326 15.07 KM

0329 24.31 KM

刺客阿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萬金石馬拉松穿過舊款的TAKUMI sen 跑鞋,有了sen實戰經驗體會到這雙跑鞋

的優異性能,這次收到2014年新款的TAKUMI sen 2 戰鞋在部份地方改變了

出自名家之手果然就是不同凡想,話不多說趕緊安排時間進行測試最重要~~

刺客阿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穿過兩代的adidas TAKUMI ren 跑鞋但是一直沒有機會穿穿sen戰鞋,

這次跑友特地贊助我這雙夢寐以求的戰鞋來試看看,就利用萬金石馬前的

短暫時間測試看看是否有機會穿這雙出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萬金石馬拉松賽終點照片]


[簡短測評]

穿過兩代的adidas TAKUMI ren 跑鞋,那雙被歸類為訓練鞋款但是也適合比賽穿

著也穿著ren跑鞋參加過多場的馬拉松及路跑賽但是以我的例子來看是馬拉松賽

穿著ren跑鞋會因為鞋子全濕後造成腳指甲磨到而變成黑指甲,前年的艋舺馬就是

穿ren跑鞋造成右腳大姆指黑青後沒好又參賽造成整個指甲起血泡後整個指甲

被醫生拔掉重長當時真是痛到不行。

但是我穿ren跑鞋跑半程賽事都沒問題。

回歸正題:有了前面的經驗當拿到這雙全腳掌顆粒sen競賽鞋款後就連續穿上跑了

很多次不管是45km的長跑或是短距離的間歇衝刺都徹底的測試無誤,

但是我的心裡是要選一雙能夠參加萬金石馬拉松賽的競賽鞋,這雙是否能入選

直到賽前兩天我都拿不定主意,而且比賽當天氣象又預測會下雨更加深我是否要穿

sen跑鞋的疑慮。

最後我還是決定要穿TAKUMI sen 競賽鞋出賽,而天氣也正如氣象說的風大雨大

的即使是很小心的躲開積水但是要鞋子不濕那是不可能的,大概回程後鞋子就全濕

了,但是腳沒有擠壓或是卡卡的感覺在速度的操控上更是沒有影響。

而我之前擔心的腳指甲起血泡問題當然沒有發生,順利完賽雖然沒能突破個人賽前

目標315但是也跑出近兩年最好成績。

感覺TAKUMI sen 在鞋面及鞋底的表現上比起asics的馬拉松鞋不遜色,我之前

穿過asics的馬拉松鞋但是不適應他的薄鞋面會讓腳背有疼痛感覺,而TAKUMI

sen跑鞋不管在鞋面的包覆沒有問題不會太鬆或是因為減輕重量而在材質上有所

減少,另外在鞋底上幾乎全腳掌的"不規則顆粒"對於抓地力的跑感媲美釘鞋的感覺

有穿過路跑輕量鞋款的跑友對於sen的適應能力沒有問題,而這雙的表現也遠遠

超過ren訓練鞋款的跑感,更完美的讓速度表現出來而沒有因為地面的回饋力道而

造成傷害。

若是以排名來比較:

[adidas TAKUMI sen 跑感] 優於[ asics 馬拉松鞋跑感],對於成績及速度要求

的跑者sen值得試看看,今年adidas推出第二代的sen競賽鞋款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圖近乎全腳掌顆粒對於抓地力有很大的幫助。





刺客阿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錄製了一段adidas glide boost跑鞋介紹影片,從鞋面材質、鞋身後段、鞋舌

部位及重點項目鞋底材質:boost科技混搭EVA等都有介紹。

詳細內容及boost各款比較會在測評文中介紹:

[adidas glide boost 6m 跑鞋測試 及 boost 鞋款比較]

(若需密碼表示尚未完成)

http://blog.xuite.net/harris1020/assassin/193965243

刺客阿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記得不久前adidas放出風聲說將在2015年將旗下鞋款大幅的採用boost科技為

中底材質,而在今年一開始就收到這雙glide跑鞋,已經正名為glide boost

跑鞋,從這雙跑鞋的推出就已經宣告boost真的已經推行到主要鞋款上面

而這雙大幅度的改變會給穿過舊款Snova glide跑鞋的跑者一個全新體驗, 

[外觀]

從外型來看真的很難和以前的glide 跑鞋拿來對照,因為舊款的樣式給我的感覺

是稍稍笨重些但是不會像SNOVA sequence那樣來的沉重,這次glide改款把鞋

" 削 "的很瘦長了,整個就像是瘦身成功一樣另人驚豔。

還在留念--舊glide跑鞋的跑友只能說 "時光一去不復返;往事只能回味"。

而在稍後我也會把以前穿過的glide 4和這雙來個比較給大家參考一下。


 首先從鞋盒名稱來看,不大能分辨出是新款的glide boost 跑鞋。

國外名稱有的寫成 glide boost 而在國內官網的名稱則是glide boost 6

有多加了第六代的字樣以標明這雙是第六代的glide跑鞋。

這款跑鞋主要的功能介紹以鞋面及中底為兩大主軸,這也是此雙跑鞋的重心所

在。

[工藝式網布--engineered mesh 鞋面介紹]

鞋面網布首先就給這雙新的glide跑鞋帶來新氣象,全新的工藝式網布

採用編織技術來做為鞋面的設計原理,孔徑密度大小針對不同部位有疏密之分

需要支撐力的部位所小孔密另外在需要透氣的鞋面頂端則加大孔密,這樣對於

跑者來說類似穿襪子般的體驗,更增加跑步的舒適性及透氣性。

 

由下圖來看網眼大小雖著支撐力的需求不同來製作不同的孔徑,所以不是舊型網

布一塊布用到底的方式,這樣的編織技術會增加製作上的難度。

這類的用法在N牌的跑鞋上也有看到,新的鞋面技術相信會帶給跑者新的感受及

體驗。

engineered mesh四週以無縫接合的方式,採用TPU膠膜將網布與鞋身巧妙完

美結合,而且在膠糢的使用上也很精準,只在需要的部位強化使用這樣不會影響

到透氣性及舒適性,而且在外型上更美觀。 

在鞋尖及鞋面交接處以黑色膠膜貼合,更增加跑鞋的美觀,而黑藍膠膜是一體的

不是分開兩段貼合。

鞋身中段的adidas logo,中規中矩的這樣設計我喜歡,有的adidas鞋款將

logo設計歪斜短小反而會有點小家子氣。


[鞋跟穩定結構介紹]

在跑鞋的另一個重點項目在於後跟的包覆性及穩定性,不管是在輕量跑鞋或是在

訓練鞋款上都很注重此一結構的設計,有效的包覆腳踝下緣使的跑者在運動過程

中減少漂移的發生,更可以使受傷機率降低。

但是鞋跟穩定系統另一個重點在於有的鞋款有設計此一功能但是在材質上略為偏

硬這樣雖然有同樣效果但是對於腳踝下方會產生壓迫感,這樣跑動以起來會顯的

很卡腳的情型發生。

進一步來看腳踝部分除了有合成皮料補強外,於內外側加上兩片TPU材質(具彈

性),以夾層的方式穩固腳踝,能提供良好的保護和靈活度.實際觸摸凹折時發現有彈

力柔軟但不失足夠的支撐力。

 

下圖黃色區塊就是鞋跟穩定結構,在鞋後跟兩邊都有這裝置,彈力性佳也有足夠

支撐力。

在鞋頸部位有稍稍加厚處理幫助穩定腳踝後方腳跟上緣位置。

在慢跑鞋款上這個位置通常都會做的很厚,這樣跑起來會更舒服像是有個靠枕

一樣但是相對的會覺的悶熱感加重。


[鞋舌]

再來看看鞋舌部位,中間略為凹陷圓滑的形狀配合腳背上緣的曲線在穿上鞋帶

後會更為貼腳,另外在這裡的材質採用網布設計增加透氣散熱性。 

下方繡有micoach字樣,但是這款跑鞋胾鞋底內並沒有步伐傳感器的置放孔設

計。

下兩張圖可以看到鞋舌連接鞋身成為一體的設計,這樣類似襪套般包覆會在穿

著上顯的更自然舒服,記得以前有某牌跑鞋就是採用內裡和外鞋套分開來處理

先穿進去襪套般內裡再穿進鞋套內的跑鞋設計。

這張來看兩邊和鞋身內側縫合在一起。


鞋舌厚度感覺不算太厚但是已經足夠保護腳背免除腳背在跑動時的磨擦起泡問題。

鞋帶孔設計較小所以在穿洞時會有點緊,另外鞋帶本身具有彈性在綁緊時會有

彈力的感覺。

 

[BOOST 科技中底介紹]

接下來看看這雙跑鞋的重點項目--boost 科技,在官網提到這次的一個新的概念

如下面的文字所述由boost中底延展性產生類似Formotion的避震科技。


這裡大致介紹一下boost科技及Formotion科技,boost是借由發泡的TPU形成

一個個類似保麗龍的膠囊,結合這些氣墊小球提供跑者一個穩定的彈力回饋。

比較Formotion則是由後腳跟的分離鞋底在每次觸地時消弱地面回彈力道

再這一個過程中另一股回拉力道提供跑者一個前進的動力。

所以要將這兩者對比來看就要從這次的glide boost後腳跟來說起。

如下圖glide boost黃色框內的形狀有沒有很接近Formotion的外觀,


接著再從後跟來看和glide 4 比較同樣在外側有略為偏斜的感覺,所以從這兩張

照片來看是借由類似Formotion的外觀配合boost的延展性來達到接近

Formotion的效果出來。

而這也是這雙跑鞋的一個新的概念 --Formotion Heel Strike ,這個新的概念

也許不像真正的Formotion的避震性那麼明顯但是卻更來的穩定許多。


來看看glide boost這次的的中底材質:EVA+boost。

和energy boost不同的全腳掌boost科技在這雙跑鞋上則是以EVA 45% +

boost 55%比例來做為鞋中底的材質。

透過下面這張圖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EVA和 boost的接合構造:

從外側來看會以為是整片都是EVA底但是真正的EVA分布是以圖下外框的形式

和boost做結合而且在嵌入的部份也非以平面黏合方式而是配合腳型部位加以

強化支撐增減來做接合處理。

(如下關於部份boost結構圖及相關資料為跑友提供協助)

另外在中底的黑及藍色區塊都是屬於EVA底的部份只是以顏色做為區別開來。

下圖非glide boost的boost層結構,這裡當作給跑友參考boost鞋底類似這樣。

下圖紅色框

EVA Cradle : 強化腳掌支撐性讓腳底更為穩定,調整EVA的比例會造成跑感

                  硬度不同的情形,像sonic boost中段全EVA設計在跑感上就偏硬

                  而且在跑鞋價格上也會有差異存在。

                  所以這就是在EVA 和 boost兩種材質多寡取捨時所要考慮的因素

                  同樣的在後段會針對不同比例的EVA 、boost所實驗的數據加以

                  分析比較提供跑者參考依據。

下圖綠色框

boost FOAM:提供穩定的彈力及鞋底力量回饋,這部位的彈力強弱有針對

                  不同鞋款在厚度上有所差別,這點在文章後段boost鞋款比較時

                  會提到。

在鞋中段部位有特別針對EVA材質做出突出的設計,而且這個部位在鞋內側及

外側都有這樣設計,以我的觀點來看很類似足弓的支撐及腳弓處的強化支撐

也就是同時的保有修正過度內旋及內旋不足的功效。

如下圖 綠框處接近紅框部位有加厚處理。



鞋前端中底部位 

[耐磨底介紹]

這款鞋在耐磨大底上分成上下兩部份,前中腳掌及後腳跟都是採用Continental

馬牌大底,這樣有效的增加耐磨性也是此款做為訓練跑鞋的重要指標之一。


耐磨條紋是以直條紋路設計,之前有的款式是採用橫條方式,但是直條紋路

對於跑步前幾掌扒地後蹬的順暢度來說會比較容易些。


顆粒大小分布在不同部位也有差別,而且大面積的耐磨底設計讓步伐更平穩。

腳後跟耐磨層厚度,這樣的厚度足夠嗎?

我想對於耐磨層攸關跑鞋的使用壽命也關係到鞋廠對於跑友跑鞋汰換的頻率

高低,所以要拿捏這個平衡點就只能在更有效的使用跑鞋上多下功夫,

不要一雙鞋打天下,幾雙輪流換穿增加使用壽命,轉換跑姿也是一個方法

還有落地腳步輕重也有關係。

下圖 後跟耐磨厚度


前腳掌耐磨厚度



[TORSION SYSTEM 介紹]

這款glide boost的中底穩定系統以四條大範圍的分布在鞋底位置,對於在跑步時

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記得之前穿過另一款透氣跑鞋就有跑友質疑缺少Torsion

system會造成腳底滑動問題但是當時那款有做腳跟穩定支撐所以多少會減緩

這類的狀況發生。

Torsion system 材質很硬就是要有足夠的穩定性才能確保運動中的穩定與保護

避免傷害發生,這個系統在大多數的adidas鞋款中都會看到,等一下再來比較

boost各系列跑鞋的Torsion system 的差異。


[鞋墊]

絨布鞋墊增加穿著的舒適性。

 

[addias glide boost 6m 介紹影片]

跑者可以從介紹影片中清楚了解glide boost跑鞋的各部位細節,有時透過

照片很難傳達材質的觸感只有透過影片了解比較實際。

欣賞重點:

鞋面觸感及柔軟度、鞋底感覺、鞋面及鞋舌布面構造。

[glide boost 及各款跑鞋 vs 跑姿 實驗數據比較]

比較鞋款及版本:

SN_Boost_V1: glide boost測試版鞋底v1

SN_Boost_V2: glide boost正式版鞋底v2

Lunarglide: NIKE Lunarglide 第四代(支撐避震型)

GT_2000:asics GT-2000(支撐避震型)


透過實驗比較了幾款跑鞋及glide 不同版本(EVA和boost兩者比例v1 v2 不同配

比)發現在ss (前腳掌)、 sr(後腳跟)  等跑姿,mh(足部落地時腳踝傾斜角度(以

後方角度)glide boost都能夠以較小的偏移角度在實驗中佔據優勢地位。 

這樣的修正看來是有效的減少不必要的偏移更加強跑步動作的穩定性。

[跑姿落地分析]

以我的跑姿落地來看屬於中前腳掌觸地。

 

轉為輕觸後腳跟後抬腳,之前有跑友說後跟的Formotion對於中前腳掌落地跑友

無用?其實多少多會用到後跟的避震系統只是若是腳跟落地跑友會用的很多也很名

顯的體會到後跟的緩震性能,而中前腳掌跑友則是輕觸而已用的很少。


轉換到前腳掌


從後跟方向來看右腳外側中前觸地,此時glide boost中段稍高的EVA會發生一點

支撐腳弓的功用。-->前方小黑很搶鏡頭喔~~


[glide boost vs glide 4 比較]

由外觀比較就看出舊款glide明顯比glide boost 來的厚實些。

 上下排列來看,glide boost 前端較修長還有在鞋頸部位glide boost 也

顯的較有曲線。

glide boost 前視圖來看較為抬高。



後跟重點在於舊款的Formotion 在新款已經改掉了,而且後跟厚度明顯比

glide boost來的厚一些。

穿過glide 4 感覺鞋底較軟Q,避震彈性會優於glide boost,操控性的話則是

glide boost較佳。

鞋底glide 4 真的就厚實多了,兩者的Torsion system也明顯不同。

glide 4 屬於側邊Torsion system而glide boost則是足中段大面積的Torsion

system。


 

[BOOST 鞋款比較-- 貼合度、耐用度、軟硬度、舒適性]

借由各款boost比較提供跑友在選購adidas boost跑鞋上一個參考數據,

以便更精準的選擇符合自己需求的跑鞋,不會走太多冤枉路。

左起:adistar boost 、glide boost、sonic boost、energy boost。

boost跑鞋一覽

疊疊看

各款boost跑鞋鞋尖端翹起比較: 


前視圖:

energy boost vs glide boost

energy boost 鞋面的techfit較有彈性連帶的前腳尖抬高程度明顯高過

glide boost。


 

glide boost vs sonic boost

sonic boost 前腳尖略低於glide boost跑鞋。

glide boost vs adistar boost

這兩雙對比就差距不大了。

側視圖

glide boost vs energy boost


glide boost vs sonic boost

glide boost vs adistar boost


[鞋面比較]

除了glide boost之外其它各雙在鞋面的TPU膠膜上很接近,energy boost

則是採用彈性布料更合腳些,glide boost則是工藝網布針織技術。

 [boost厚度比較]

針對鞋內側厚度、EVA厚度 及 後跟厚度比較各鞋款差異:

鞋內側EVA 和 boost厚度比較會是跑鞋軟硬程度的一項重要參考依據。


[glide vs energy ]

glide: 內側厚度: 2.8cm (內側EVA厚度:1.5cm 內側boost厚度:1.2cm)

         後跟厚度: 4.1cm 

energy:內側厚度: 2.8cm

          後跟厚度: 4.2cm

sonic: 內側EVA厚度: 2.6cm 

         後跟厚度: 3.5cm  


 

adistar:內側厚度: 3.2cm (內側EVA厚度:1.2cm 內側boost厚度:2.0cm)

          後跟厚度: 4.0cm 

 

[比較]

1.內側厚度最厚: adistar boost

2.內側EVA厚度最厚:sonic boost

3.內側boost厚度最厚:energy boost

4.後跟厚度最厚:energy boost (而glide boost和energy boost很接近)

總合比較在內側採用EVA+boost混合底的跑鞋上

glide 比 adistar 在EVA上佔有較多的比重所以在硬度上會較硬一些。

而sonic 跑鞋內側全為EVA則跑起來會更硬一些。

[綜合比較]

 彈性最佳的是energy boost,但是跑者若不那麼習慣太軟的鞋底則可以選擇

glide boost跑鞋,另外adistar boost後跟加裝的Formotion會顯的更有避震

效果。

鞋底耐磨性來看glide boost 真是佔了極大優勢。

以各款Torsion system來看:

glide boost屬於四條分布的足中段

而其它三款都是以X型的分布為主只是差異在X中段的厚薄不同而已。

 

[boost跑鞋總結]

1.energy boost:避震鞋款,鞋面彈性布料所以選購上要大半號,在鞋底彈性上

                      佳。

2.adistar boost:支撐避震鞋款,中底boost及Formotion避震系統及支撐塑片

                      適合足弓偏低的跑者穿著。

3.Sonic boost:支撐避震鞋款,鞋面包覆性較硬,中底雙密度結構鞋底偏硬。

4.glide boost:鞋面採用針織技術,在鞋底上有效的減緩跑者落地角度更適合

                    大多數的跑者穿著。

[跑鞋測試]

 針對這雙新一代的glide boost跑鞋在收到後進行了多次的中長距離的練跑測試,

有前幾代的glide經驗但是這款改成boost鞋底後以前的感覺已經不適用了而是

以boost鞋底跑鞋為比較依據,初次穿上時覺的腳底有點硬因為這雙結合

EVA+boost雙重材質的跑鞋比起純boost跑鞋一定會來的硬一些,配五分速跑很

順沒有初次穿新鞋的適應期的問題發生,而且我也有個習慣是當穿上新鞋時腳步

會再刻意放輕放軟免的因為適應問題造成傷害,練跑測試路面主要是柏油路面的自

行車道而中途的爬坡路段也只限越堤道的段爬坡,第一次測試就跑了20多公里。

(0105 22.97KM)

第二次練跑測試:

有了前一次的經驗體會後發現這雙跑鞋和舊款glide差異很大,沒有軟Q的鞋底及

很明顯的Formotion避震性取而代之的是稍硬的鞋底配上仿Formotion的boost

科技,第二次測試有發現在我的右腳踝內側上緣有一點感覺,這個地方以前沒發生

過問題?在速度上沒有刻意拉高一般都是在五分上下進行,關於這點就等後面幾次

練跑測試再體會。

( 0106 13.66KM)

 第三次測試:

有別於第一次測試時加入些許的爬坡這次以平路做為測試路線,整趟均速配五分

上下,對於前兩次練跑測試發現我的右腳踝內側上緣有一個痛點,經過分析可能

是我落地時以中前腳掌外側落地時因為glide boost中段稍稍突起的EVA邊框

所導致,今天整趟跑的很順在堤防後段有加一點速度,對於glide boost

鞋重295克來說算是很適合的訓練鞋款。

0107 22.20 KM

 [測試總結]

1.有別於舊款的glide跑鞋,這雙全新改款的glide boost 跑鞋可以說已經推翻舊

  款的所有架構及功能但是加入的Formotion新概念確實是一項創新的作法。

2.glide boost鞋面的針織工藝網布技術也是一項新的嘗試,相信在未來的鞋款

  上會有更多鞋款採用這項技術。

3.精進化後的glide boost跑鞋會給跑者帶來一次不小的衝擊,在adidas大規模

  的採用boost科技後相信往後的鞋款會跳脫addias原有的框架進入另一個嶄新

  的局面。

4.這篇鞋測文結合許的技術分析數據及各類鞋款比較相信對於想要嘗試boost跑

   鞋的跑友來說會是一篇選購參考文章,若是第一次穿著boost跑鞋建議還是要

  親自試穿體會glide boost各部位的性能差異及自己本身的接受程度。 

[測試里程資料]

總測試里程:91.35 KM

(以每公里五分配速跑為主,偶而搭配末段衝刺1~2KM)

0108 11.56 KM



0112   20.96KM


刺客阿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下午有空去了一趟台北小巨蛋參觀adidas特別為了這次台北馬拉松設立的

running lab 跑鞋介紹活動,這個活動是12/7開始的明天是最後一天

而今天的重頭戲是下午17:00一個小時的演講由Takumi 設計師--三村仁司

主講,但是我的時間有限到會場時已經是下午三點半了要在五點前趕回家去,

到小巨蛋繞到訓練場邊才看到展覽會場,感覺位置有點偏一比為是在主展館

一樓裡面。

一進去整個外觀設計就是以跑道為主體,而跑道就是adidas logo 黑白三條

入場前工讀生會給你一張闖關卡就是走完全部攤位就會發一張專屬號碼布紀念

沒特別在意有沒有號碼布就先挑自己想看的看一看,直接殺到後面看Takumi

設計師的跑鞋分解攤位,旁邊有工作人員解說防潑水鞋面,現場展示的是

各部位的單元件,這個第一次看到比較有新意認識一下各部位的套件組成,

隔避是boost實驗攤位就是比較EVA boost材質彈力比較。

再來足測攤位地上放一塊感應貼片跑者光腳跑過時會在上面留下你踏下的

壓力分析圖現場工作人員會幫你解說。

這個對於自己跑步足底壓力不熟悉跑友來說很實用,但是我沒做因為估計要等上

幾十分鐘才輪的到。

在來現場展示一系列跑鞋從避震 輕量 boost 競賽等跑鞋都有可以現場試穿購買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Takumi sen 競賽鞋款,這款我沒穿過就拿上手試了一下

感覺,真的不錯希望下次有機會能夠試穿這雙,不然已經測試過兩年的

Takumi ren 了真想換一下口味。

離開前遇到adidas 公關副理,好久沒看到他了記得2009年接觸adidas鞋測

就是跟他接觸的,轉眼間過了好多年了,順便聊了一下adidas鞋款

對於明年adidas會在boost上面更加發揚光大,結合多樣的變化讓boost

不在單一化而是融合多樣的組合推出新一代的產品,我想對於跑者來說

這會是一個好消息但是也要看跑者對於新科技的接受程度,現階度來看

boost接受度算是還好,評價多半受到偏執一方的影響沒有正面客觀的有所體

會,這點有待時間來修正這個觀點了。

[照片解說]

允兒--攝影舞台

Takumi 製造流程


Takumi 各部位元件



這款Torsion system 是圍繞在外側。看到元件才知道跟之前的不同

圍繞在腳型外側,穩定整個步伐的功能。



中大底黏貼成品



看版前留影

代表日本參加倫敦奧運馬拉松女子選手--木崎良子 簽名鞋


 

Takumi SEN 競賽鞋款


接近全鞋底顆粒設計。很想試看看性能如何?




允兒跟黑人模特兒合影


現場展示多款跑鞋可以現場套量選購,價格不知道有沒有優惠?


沒闖關但是工讀生給我一張號碼布自己印名字留做紀念。


 






BOOST 和 EVA 材質彈力比較



刺客阿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2/07~12/11 adidas在台北小巨蛋有舉辦RUNNING LAB 跑鞋展示及相關

專題講座活動,由於下週幾場演講都在晚上時間可能無法配合就利用時間到現場

看看新款跑鞋或是試穿服務,等另一位專業鞋測達人參觀後再看他分享的心得

參觀重點

試穿新跑鞋這個最值得要去體會,因為有幾款跑鞋很貴又限量也只有在這場合穿

的到,另外12/10 17:00~18:00三村仁司演講是另一個參觀重點

至於其它演講就挑自己喜歡的聽看看。




TAKUMI SEN 希望有空能穿看看


刺客阿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次收到新款的adidas BOSTON 4 跑鞋內心有點感觸,印為鞋款字樣為

BOSTON 讓人想起發生在今年四月的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確實對於許多人來說

是一件永難忘懷的傷痛,而連續25年贊助波士頓馬拉松賽的adidas運動大廠也在

此時伸出援手推出紀念T-shirt將收入用來幫助此次爆炸案中傷亡的跑者。

另外BOSTON 也代表著世上最古老的馬拉松賽至今已經舉行過117屆了,而這場

也是跑友們爭相朝聖的經典賽事,但是想要報名可沒那麼容易,因為它針對

各年齡層的男女跑友設下了參賽標準,只有前一年參加過認證賽事且達到參賽標

準才有資格申請參加BOSTON Marathon,這標準是幾乎年年調整所以要想參加

真的需要有實力才夠資格。

雖然我們不容易參加世界最古老的馬拉松賽但是我們可以參加一樣是adidas贊助

台北馬拉松賽,這場賽事也號稱是台灣一年一度的經典賽事,而今年這場賽事

我來說也是極具意義的比賽,因為打從2004年參加台北馬之後今年是連續第十

參賽,而對於這場賽事我也訂下魔鬼訓練月準備挑戰自己的馬拉松記錄。

接下來就讓我透過這雙最新款的boston 4 在台北馬的賽前訓練鞋來一一記錄下

魔鬼月的挑戰。

在正式進入訓練之前先來看看 BOSTON 4 為跑者設計的功能。

在收到這雙adidas boston 4 跑鞋時第一印象,心中產生個大問號~~怪了怎麼

跟另一雙配色一模一樣?細細回想原來和去年的第二代 F50 長的還真神似啊,

但是細看各部位還是有不一樣的特色。

[外觀]

這款BOSTON 4 中規中矩的樣式,遵循adidas既有的跑鞋原則即使是有

添加新意但是只限於局部小改款,這對於喜好原有的adidas風格的跑友來說

確實是一雙值得再次擁有的跑鞋。


這雙BOSTON 4 不超出adidas鞋款的設計概念的幾個重點技術都真實呈現,接

來讓我先介紹這雙跑鞋各部位的設計概念:

[鞋面]

網狀布面加上車縫邊條雖然外觀類似膠條造型但是整體來說是一般布料

摸起來的觸感粗粗的,這個觸感我很有親切感,雖然不算是高科技布料但是

耐用度不是問題在配色上也耐髒,而這樣的設計適合做為日常訓練鞋款要是髒了

清洗後又恢復原貌。


在鞋尖四週有TPU膠條包覆著減少腳指部位因為車縫線造成磨腳情形發生,在這

雙跑鞋上的TPU膠條使用沒有佔用大部份的鞋面。

雖然TPU膠條用的不多但是這一圈真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像是手機包膜般的精

緻。

整段TPU膠條從鞋尖一路延伸到後腳踝附近整體造型很時尚,尾端adizero字樣

標示這款跑鞋的血統。

鞋身側邊的adidas LOGO 沒採用光滑膠膜只在網布上加上白色三條短線

簡潔有力的感覺不拖泥帶水。

透光來看鞋內網布透氣性沒問題,一層網布直接通透的感覺。

[omori 科技--完美鞋身包覆設計]

Toshiaki Omori 大師的極致工藝將adidas adizero跑鞋的合腳設計更往前推

進,而新款的BOSTON 4 同樣的採用大師的手藝讓跑鞋極致工藝展現在每一

雙跑鞋上面。

(特別說明)此款跑鞋沒有在內部設有pacer 步伐傳感器的置放孔所以採用外掛

式的。


大師將跑鞋的製作像是藝術品般的對待,adidas在這個小細節上投入極大心力

就是要讓跑者有更佳舒適的穿著體驗。

畫面中的字義

" 大部份的製鞋匠透過機器製作生產跑鞋 ; 但是 omori大師 除外 "

在在都顯示了大師對於跑鞋所投入的精力和用心,親力親為不輕易假借他手

透過自身手感創造對於跑者更舒適的跑鞋。

而這也證明adidas除了在跑鞋上的創新外對於鞋製作工藝也是網羅多位大師

進行製作開發產品,這點在幾款跑鞋上都能看到很傳統專業的設計。



[ADIPRENE+ 和 ADIPRENE 鞋中底材質]

前鞋底採用adidas 傳統的 ADIPRENE+ 高彈力中底材質,相信穿過adidas

鞋款的跑友一定不陌生,和後跟吸震材質不同的是鞋前底材質更增強跑者前進動

力,觸地後保持大部份的回彈力道推蹬後更有效率的往前進。


ADIPRENE+ 像是在前腳掌裝上彈簧般讓跑步更有彈力,記得看過某個廠牌跑鞋

真的就是在鞋底裝上彈簧看過後覺的有點誇張,而在藍球鞋上加裝彈簧聽說還被

禁用。

[Formotion 分離鞋跟避震系統] 

後腳跟ADIPRENE 材質搭配Formotion分離鞋跟系統相輔相成讓地面的回饋力

徹底瓦解,ADIPRENE有別於前腳掌的ADIPRENE+ 主要的功能在於吸震功

能。

而Formotion在經過幾代的的改良從原先的笨重及過度吸震轉變成

輕盈且對於地面的回彈力道適度反饋給跑者,讓跑步更有效率不會為了避震

反而要花費更多體力下踩前進。

[TORSION SYSEM --中底穩定系統]

幫助跑者在跑步時的穩定作用,記得之前adidas有一雙跑鞋就是缺少這裝置

跑友還十分懷疑少了這個那跑步時不是要扭傷腳了嗎?

不論他的論述是否正確?但是可以想見的是這個系統對於跑者在跑動時的幫助

而且在籃球鞋款上這個裝置更是發揮到形成立體構造幫助球員做雙向側移時

的保護裝置。

當然在主要的adidas跑鞋上中底穩定系統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裝置,對於保護

跑者免於扭傷確實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鞋底耐磨材質]

接下來看BOSTON 4的鞋底特色,除了依然採用馬牌輪胎的耐磨外底之外

這次鞋底外觀沿續了adizero特有的改良長條狀外底,幫助跑者做蹬地前進上

更有效率取代以往的---橫向直線排列的鞋外底設計,這點在後面的幾代

BOSTON鞋款比較時會再次討論。


從這張來看沒有全覆蓋的鞋外底設計一方面減輕重量一方面強化剛剛提到的

前進效率此項直線設計在扒地蹬腳時更為流暢自然。


[BLOWN RUBBER 發泡橡膠 及 continental 耐磨層]

在某些鞋款上adidas採用此項前腳掌外底材質,將氣泡注入橡膠中使材質更輕

更柔軟兼具緩衝及靈活性但是耐用性差一些,所以外底有耐磨的馬牌輪貼耐磨層

加強防護工作。


在發泡橡膠外側兩邊採用耐磨的材質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的耐磨層在紋路上

更為強化,突出的設計有著越野跑鞋的大底感覺,主要目地就是為了加強耐用性

做為訓練鞋款這是一個指標性的設計重點。


腳後跟Formotion外側的ADIWEAR耐磨層紋路刻痕更深就是為了讓此雙跑鞋

有比一般跑鞋有更長的使用壽命。

根據經驗來看一般在數百公里的跑步下還不會有磨損,但是這也關係到跑者的

跑姿而定,要是多以後腳跟落地那磨損時間相對會提早很多,所以很難判定

一雙耐磨跑鞋的使用壽命,記得數年前跑的慢而且跑姿主要是後腳跟落地

所以跑鞋都是極度磨損而且偏的角度很大,大概不到一年時間就被我穿到磨光耐

磨層了,以前的做法是請補鞋師傅剪一塊硬橡膠切邊黏上又可以再撐半年時間

等一下看到我的BOSTON第一代跑鞋就是補過的,別以為那是Formotion系統。


從側邊來看,刻紋很深在初次拿到這款跑鞋時還有點嚇到,用手觸摸時有很強的

阻抗力,提供足夠的抓地力。

關於這項改進很值得稱贊,在輕量化下展現更好的抓地力。


[鞋墊]

最後來看鞋墊,中規中矩的設計沒有特別的透氣孔但是柔軟及舒適性沒問題

觸感柔順。


鞋墊厚度沒有特別加厚處理。


鞋墊背面的止滑紋路配合腳底部位各有不同止滑紋路,前腳掌及腳跟會特別出力

有加強紋路設計防止打滑。


看完上面一大串的技術文章後整理一下BOSTON 4 跑鞋的主要功能,下面的圖

片完整的寫出了這款跑鞋的各部位功能。

一般跑友需要的功能都在這雙跑鞋上完整的表現出來。

[綜觀 BOSTON 4 的各部位功能設計]



[adidas BOSTON 第一代 VS 第二代 VS 第四代 比較]

三雙併排剛好是BOSTON跑鞋演進史,從外觀上來看鞋外型從剛開始的圓弧

改進到更貼合腳型的設計也在穿著上更為舒適。

疊疊看一二四代



來看一下這三代的鞋底設計,第一代鞋底前端採用橫的耐磨設計而演進到

第二代後稍有改變加上小幅的縱向的溝紋設計直到第四代就大幅的以縱向紋路

為主,而這樣的鞋底也在多款adizero跑鞋上看到類似的設計,符合跑友的需求

有一定的抓地力及增加耐磨性。

特別強調一下我的第一代BOSTON跑鞋(左邊那雙)後端非Formotion設計而是跑

到磨底後請鞋店師傅幫忙黏一塊弧形橡膠增加使用壽命。

後腳跟對比,首先看第一代和第四代跑鞋:


鞋跟厚度(內側): 第一代 : 3.0 cm (外側 : 3.5 cm)

                     第四代 : 3.5 cm (外側 : 4.0 cm)


由於第一代沒有Formotion設計所以直接比較鞋跟厚度發現比第四代都少了

半公分之多,所以在新一代BOSTON跑鞋在避震上性能較佳但是舊款的

BOSTON在操控性上略佔優勢。     


再來看第二代和第四代跑鞋比較:

在Formotion上  第二代周長: 20.5 cm  (外圍: 11cm)

                      第四代周長: 24.5 cm  (外圍: 13cm)

鞋跟厚度(Formotion側) 第二代: 3.5 cm  (另一側 4.0cm)

                               第四代: 3.5 cm  (另一側 4.0cm)

比較兩款Formotion設計,第二代會顯的稍厚些但是第四代則加大Formotion

周長也就是緩震效果更平穩不會像第二代稍強的避震性反而縮減了前進動力。

比較鞋面設計:

第一代鞋面網布四週沒有刻意加強邊條設計對於腳掌前端缺乏一定程度的包覆性


看第二代鞋面有多加了鞋尖處的包覆但是比起第四代的腳尖前端四週的包覆邊條

還是以新款的包覆性較佳也更合於腳型。

2009年 第一代 BOSTON 跑鞋 LOGO 印在 adidas邊條上

2010年第二代BOSTON跑鞋 LOGO印在鞋後跟側


2013年第四代 BOSTON 跑鞋LOGO則在後腳跟上


 

[adidas BOSTON 4 跑鞋測試]

路線:重陽橋自行車道往八里關渡路線 柏油路面

測試里程:

           1114  20.05KM

           1115  14.21KM

           1116  38.66KM

           1117  28.86KM

           1119  20.15KM

           1120  20.62KM

           1121  20.73KM

           1122  20.64KM

累積里程:        183.92 KM

下個月15日是台北馬拉松賽剛好也是我連續第10年參賽,為了能夠達到理想的

成績從10月底開始進行MAF180(低心率練跑法)訓練,簡單來說就是依照個人的

年齡算出最大有氧心率而進行跑步訓練時都以這個心跳以下為依據,

以我來說有氧區間是135~145 BPM 所以我在進行有氧慢跑鍛練時就要控制心跳

以不超過145為基準,剛開始的時候跑的很慢幾乎是六分速在練跑,比起以前動

輒四分多的速度比較來看真是烏龜在爬一樣。

這次為期一個半月的魔鬼訓練月(2013.10.30~2013.12.14) 45 天,就以這雙

台北馬拉松專屬訓練習鞋---adidas BOSTON 4 擔負起此次的重責大任。


[排定的訓練課表] 

每週一跑休; 平日每日練跑 20KM 

每週六日   :  各基本量 30KM 

第三週後   :  開始減量及增加速度訓練課表一週兩次。

目標月里程 500KM以上,有機會的話朝突破自己月里程547KM記錄挑戰。


[測試心得]

由於已經有BOSTON前幾代的穿著經驗這雙在初次穿上時沒有磨合期的問題,

直接就進行MAF課表操練,每日進行訓練方式都是剛開始採用快走讓心跳慢慢

拉高起來在配合慢速的跑動讓心跳逐漸升高10多分鐘之後就開始進行心率區間的

練跑訓練,每日練跑量20KM要是以前飆速度的話跑回家後一整天都會很疲累

自從採用低心率練跑後跑了幾次之後就慢慢習慣了以心率為主的練跑方式,

穿上BOSTON 4 這款採用EVA中底的跑鞋加上刻意稍微加厚耐磨材質而且在刻

紋上有點類似越野跑鞋的紋路更增加此雙跑鞋的耐用度,另外鞋重約270公克

極適合一般速度的跑友(每公里配六分~五分速)穿著,距離台北馬拉松賽還有近

一個月的時間對於初學者可以在這一兩週進行長距離30KM慢跑加強自己的耐力

對於比賽當天的完跑會很有幫助。

若是有經驗的跑者在耐力上已經有一定程度的基礎可以利用一兩週的時間除了

耐力訓練外也可以練跑幾次節奏跑以幫助爭取較佳的完跑成績為目標。

針對即將到來的台北馬拉松賽除了在跑量上增加外也利用假日進行30km以上的

長距離練跑而場地也從平日的自行車道轉戰到觀音山山路練跑就是為了能夠進一

步的鍛練心肺在速度不快的情形下有類似速度訓練的效果,而BOSTON跑鞋

在山路的表現上更突顯抓地力的強項,輕而易舉的蹬地回彈步伐放輕放軟不要有

過多的用力讓山路爬坡更為順暢。


[鞋測總結]

1.

一雙好的訓練鞋主要能夠讓跑者穿上它安心的訓練,所以在一定程度的避震上

會有較高的要求另外在耐用性上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選項,而這款BOSTON 4

剛好都具備了上述的條件,這次穿上它備戰台北馬拉松賽我想在長距離的練跑

下已經獲得驗証,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直到賽前都會以這雙跑鞋做為主要的訓練

鞋首選。

2.

鞋底特別加深的紋路在長時間的練跑下更增加使用的壽命對於跑者最希望看到的

這項測試我想已經證明它辦到了,可以讓絕大部份的跑友放心的穿上它為下一場

馬拉松賽做準備。

3.

有穿過Formotion避震系統的跑者對於BOSTON 4的全新搭載我想可以在這雙

跑鞋上發現更舒適及平穩的穿著體驗。

4.

鞋面設計有大師的加持讓跑步時從腳尖開始到腳背都沒有壓迫感很適合長距離

練跑。


[測試里程資訊 及 訓練小記]

1114 20.05KM [MAF第13次訓練]

後段心率拉高超過區間值還要再降速才行,但是跑的時候沒有呼吸急促感覺。

詳細跑步日誌:

http://blog.xuite.net/harris1020/assassin/159292350



1115    14.21 KM [MAF第14次訓練]

和昨天相比很類似都是回程後段心率拉高還要再調整速度。

詳細跑步日誌:

http://blog.xuite.net/harris1020/assassin/159773170



1116 38.66 KM 
[MAF第15次訓練]

今日LSD練跑配慢一些,心跳大部份都在區間值內。

詳細跑步日誌:

http://blog.xuite.net/harris1020/assassin/160081151


1117 28.86 KM 
[MAF第16次訓練]

今天只有在剛開始的時候拉高心跳回程也沒有超標情形算是一次不錯的長距離練

跑。

詳細跑步日誌:

http://blog.xuite.net/harris1020/assassin/160771572



1119 20.15 KM [MAF第17次訓練]

剛起跑前加速太快心跳一下子拉太高了後面穩穩的在區間值內,雖然pacer

語音壞了但是靠自我感覺有慢慢抓到身體狀況反應。

今日練跑配速到4'40''是練習MAF以來狀況最好的一次,可能是前一天跑休

身體有足夠休息。

詳細跑步日誌:

http://blog.xuite.net/harris1020/assassin/161481573



1120 20.62 KM[MAF第18次訓練]

前段爬陸橋衝太快了心跳一下子飆高後段折返也是自我感覺良好以為速度還好但

心率已經超飆了。

詳細跑步日誌:

http://blog.xuite.net/harris1020/assassin/161981649


1121 20.73 KM [MAF第19次訓練]

今天有特別注意前段爬陸橋時別太快,起跑前段也很小心的跑回程雖然有小小超

標但是維持的不錯。

詳細跑步日誌:

http://blog.xuite.net/harris1020/assassin/162583634


1122 20.64 KM [MAF第 20 次訓練][累積低心率練跑里程共 380 KM ]

今天心率控制很穩即使回程也沒有突然拉高心跳問題,速度已經可以進五分內了

下週開始慢慢減量加一些速度訓練課表。

詳細跑步日誌:

http://blog.xuite.net/harris1020/assassin/163116117


刺客阿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次收到很熟悉的adidas takumi ren 競賽鞋款,記得去年大概這個時間

也是測試了這雙TAKUMI REN 跑鞋[2012.10.08 測試],剛好可以將今年及去

年的兩雙同款跑做個對比。

乍看之下感覺除了顏色不同外其它方面很接近去年第一代的Takumi Ren 跑鞋

從原先的驚喜感轉換為有種熟悉感和親切感。


介紹前先看看日本adidas官網展示的新款Takumi Ren 跑鞋樣式:

色彩鮮明有閃亮有保守完全符合跑友的感官及效能需求。



下圖是限定款的樣式,好像日本都喜歡玩這樣來一下限定款的,以前聽樂團

專輯總是恨死限定版了,就是多一兩首原版沒有的歌曲要聽只好掏腰包了。

不過這款限定價錢一樣沒漲價。


再來回歸到看這次測試的Takumi  Ren :鞋盒上怎麼有我的名字,

我沒那麼偉大這雙可不是專為我設計的跑鞋,但是穿上它真的感覺像量身訂作般

的合腳舒適。


[鞋面網布層]

橘紅色鞋面配色整體感覺比起照片來的亮些也更搶眼,這張沒能夠完全顯現出來

這個感覺。


看官網的鞋色較準確些

鞋面網布層透氣性佳,外層邊布以絨布包覆算是中規中矩的鞋面對於競賽鞋款

上這類的鞋面設計很符合跑者的需求,有足夠的透氣性另外包覆感也不會太差。

我還是偏好這種鞋面不會太貼腳又有足夠的包覆性跑的感覺很真實,就像我還是

沒法接受赤足跑鞋的完整貼合的鞋面。

透光透氣性不用說用看的就夠了,這樣已經足夠了。

鞋身側邊的 " Takumi Ren 練 "字樣已經突顯出這雙鞋款的血統,雖然是

adidas品牌但是本身所留的血液卻是融合另一家的優點,可說是集大成於一家各

特色及優點,端看跑友怎麼來取捨了。

[SPRINTFRAME ]鞋後跟穩定腳跟設計我想是輕量競賽鞋款重要的選項之一,

雖然輕量鞋重量輕但是若是只流於減重而忽略了鞋身穩定功能那在操控性及

加速性上會打很大折扣。


SPRINTFRAME從鞋跟往前延伸穩定腳底避免不必要的滑動。


[鞋底]在這雙跑鞋上最重要的一項設計也就是在鞋底的顆粒底,有別於另一家

大家所熟知的路跑鞋顆粒底材質,這次adidas請來和那家一樣的設計大師來製作

第二代的Takumi Ren 跑鞋,相信對於顆粒底有偏好的跑友來說會是另一個新選

擇,從下圖來看佔據鞋底近半的不規則顆粒底材質和其它廠家所設計的相同形狀

顆粒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抓地力的感覺,我之前也是另一家路跑鞋的愛用者,比

較這兩款的差異性來說在於腳底觸地後蹬地回彈的跑感在Takumi Ren 跑鞋上

更有一股吸力,再深入一點來說就類似釘鞋的抓地力感覺。


鞋觸地後腳底不同的部位有不相同的抓地力對於強調速度的跑友來說會有更強

的蹬地效果也更好發揮,而另一個重點輕量跑鞋最讓跑友又愛又恨的地方在於

跑快時有的跑鞋對於地面回饋力道的展現太強了,造成跑久後腳底板會痛在這雙

跑鞋上面感覺上不會那麼強烈,幾次測試下來並不會發生腳底板異常疼痛感。

我想這在於跑鞋中底材質更有效的化解地面力道轉換成前進動力,而且觸地後回

彈力道也不會消減太多。


鞋尖部位採用馬牌輪胎設計更增加耐磨性,作用在於蹬地後扒的動作接近這裡

採用耐磨材質延長使用壽命。


在Takumi Sen 跑鞋上面則是一路延伸顆粒底到鞋最前端。

鞋底前半部全腳掌顆粒光是看就覺的很熱血了,跑友間的習慣只要是看競賽鞋

先看鞋底是否為顆粒再來看價錢。


不規則的顆粒底設計若是你已經有顆粒底的穿著經驗那絕對要試看看這雙保證會

有不一樣的感受。


[TORSION SYSTEM]

看完鞋底現在來看最重要的中足穩定系統 TORSION SYSTEM 幫助跑友

在跑步過程中能穩定腳底不至於異常扭動造成傷害,這項設計在adidas

多款的跑鞋中都有使用。

[後腳跟耐磨層]

一雙跑鞋的壽命就屬後腳跟最為重要,但是輕量跑鞋為了重量上的考量

多半會減少耐磨層的厚度但是在材質上會更慎重選擇。


看下圖厚度保證跑友看到又會問一句耐磨嗎?耐不耐磨要看個人使用方式及跑姿

而定,經常在水泥路面或是柏油路面練跑會加快磨損但是反之在PU跑道練跑則

磨損相對來說較小一些,還有跑友跑姿若是習慣後腳跟著地保證這種厚度不管什

麼材質一樣在幾個月內就會磨光的,所以你說這厚度夠不夠用,對我來說是

夠用了。


鞋前端顆粒底側面彷彿是一根根小釘子般的突出鞋底。


[鞋墊]

看來鞋墊是中規中矩的設計從正面來看絨布面穿起來舒適。

鞋墊 "Takumi Ren 練" 字樣


從鞋墊正面看不出透氣孔但是翻到背面看到整片的散熱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在足弓處有特別黏一塊軟墊加厚處理。


從透光性來看無法透出去。


[顆粒鞋底比較]

針對多家廠牌顆粒鞋底做一個比較:

各家顆粒略有不同,我會對於穿過的跑鞋進行分析比較給大家做個參考。

(1)adidas  2013 Takumi Ren 路跑訓練鞋:

不規則顆粒底設計。


(2)adidas  2012 Takumi Ren 路跑訓練鞋[舊款]

腳掌前半部顆粒鞋底、不規則大小顆粒。

這類不規則顆粒底跑鞋提供腳底觸地不同部位施力點壓力不同設計顆粒大小

我較習慣穿這類跑鞋抓地力夠蹬地有力但是顆粒方面有的偏小對於耐磨性

不算太好,可以看到在正中央的落地點磨損較嚴重,其它部位還好不算太嚴重。

(3)do-win 馬拉松鞋款 MR 9701

腳掌前緣顆粒底 、方型規則小顆粒、外圍五邊形大顆粒。

範圍最小對於著地面積局限在腳尖前端部位,顆粒外圍及內圈採用同大小顆粒

顆粒分布採用斜角方式黏合,主要功能著重在腳的最前端部位使力蹬地。

(4)axxxs牌 虎走路跑鞋(舊款顆粒)

腳掌前半部顆粒、方型規則顆粒、鞋底內側長條狀顆粒。

這款跑鞋顆粒大小偏大對於內側及外側顆粒大小不同提供的抓地力道也不同。

適合長時間的比賽穿著。



(5)axxxs 牌 虎走路跑鞋(2013年新款)

腳掌前半部顆粒、三角形規則顆粒。

進階版的顆粒底改為三角錐形正反黏合,提升抓地力。



(6)axxxs 牌 虎走跑鞋(日本製鞋款)

腳掌前半部顆粒鞋底、圓形大小規則顆粒。

圓形顆粒鞋前段到後段漸大,強調著地蹬底這一個動作運作時的對地不同施力。

這款鞋單價高除了鞋底不同外在鞋面及各方面材質也多有改進。



(7)adidas Takumi Sen 戰 2013 競賽鞋款

和ren系列最大的不同除了重量輕了一些外在顆粒底方面在跑鞋後端內側多加了

顆粒設計算算幾乎佔了整雙鞋大半的面積。

(8)N 牌 Lunaxxx跑鞋

也搶搭顆粒朝流的設計了這款少量顆粒跑鞋,看到幾場比賽有多位跑友穿過這

雙,不知道穿起來感覺如何?在比賽會場販賣區看過實際拿在手上覺的重量很

輕。



[Takumi Ren 2012 vs  2013 比較]

除了顏色差異外大致上沒有多大的改款。


比對鞋面前端也是一樣的設計


這裡也一樣沒變。


看鞋底除了顏色配對不同外也是一樣沒有變動。


鞋底顆粒底圖案及溝痕和2012的Takumi Ren 一樣


鞋墊在2013新款的Takumi Ren 在足弓部位多黏了一塊軟墊。

[測試心得]

測試練跑路線:三重區重陽橋--成蘆橋--關渡橋沿線自行車道

測試里程: 1016 25.01 KM

             1022   5.0   KM

             1024 12.88  KM

             1027 10      KM

累積里程:         52.89 KM


[實戰測試篇 --- 臺北市『2013健康活力,運動臺北』貓空路跑 10 KM ]

事隔兩年記得上一次跑貓空路跑賽是2011年,這次想說和下週的八里全馬距離

很近就跑10KM好了不想操的太兇,早上五點多騎車到政大抵達時間約六點半多

距離起跑時間7:30還近一個小時看來可以好好暖身了,在室內體育館換裝時

老婆問怎麼還要換鞋,我說要是穿慢跑鞋跑那我一個小時也跑不回來的。

準備齊全後順便直接到對面寄物免的等一下人多太擠了,先在體育場拱門前拍紀

念照片後我和老婆約定好時間說大概40多分鐘就回來了在終點記得幫我拍照。

先在操場暖身跑跑沒幾圈遇到跑友就三人一同邊跑邊聊,還好有聊天才知道

10KM起跑時間晚10分鐘因為以前都是跑半程這次第一次跑 10KM玩看看。

等到半程7:30出發後我擠到起點前位置準備好好發揮了,今天同一天有六場賽事

要在這場搶進分組應該很有機會。

鳴槍出發後先繞體育場半圈轉出去往停車場方向跑去,剛開始是上坡下坡我沒

把速度拉起來就先看狀況調整配速,這雙Takumi Ren 跑鞋我是定位在路跑賽

鞋款因為去年穿同款的跑鞋參加幾場全馬吃了一點苦頭,可能是多半碰到下雨

導致鞋子濕透造成大姆指瘀血後來還起血泡,但是穿這雙參加路跑或是半程賽

卻是很好發揮一點事也沒有。

穿過停車場後左轉上山了喔,沒多久就追上半程後段班跑友,估算自己的排名

應該在20名上下吧??前面領先集團拉的很開距離我前面的跑友也很難定位,

因為被半程跑友擋住視線而這也預告了我等一下折返前的慘狀,這一坡又一坡

的上去對我來說已經有點喘了,不過沒有到耗盡體力的感覺還能撐的住不想

拖垮體力免的回程會出狀況。

Takumi Ren 多變化顆粒實在很滿意,比起虎走的"務實"穿上Takumi Ren 感覺

磨擦力更大在爬坡挺進時有加分作用,蹬地扣地一步步穩穩上去,這時看配速

約五分內但是里程牌有幾個應該是放錯了,怎麼四分多一點就到了怎麼可能啊?

看手錶及回程跑友陸續回頭知道快到折返了喔,剛好遇到水站這時我有往左側

看一下沒看到折返牌心想應該是再上去一點點吧??帶著懷疑的心情跑上去

但是一分鐘後心想不對喔不可能跑26分多了還沒折返趕緊問跑友,知道錯過了折

返趕緊轉身回程,這時心情影響很大原本穩穩的領先優勢瞬間全沒了,回到水站

28分多花了近四分鐘的時間,邊跑邊想今天沒機會了~~

這時反而放掉直衝借著Takumi Ren 顆粒優異的抓地力狂衝下山,配四分內也不

會太吃力,反正此時死馬當活馬醫了只管衝就對了,這是第一次穿Takumi

測試高速下坡跑以前穿2012那款都只是跑平路路跑賽或是全程賽事,這次剛好

有這個機會試一下下坡抓地力感覺如何?下坡加速首重不打滑緊扣地面蹬地

跨大步跑法,在過了隧道後隱約聽到後方有跑友逼近心想再被超就完了,但是

跑沒幾百公尺還是被碾過,看里程牌剩下最後不到2km了回程經停車場還有一段

爬坡記得兩年前就是在那裡抽筋慘狀又浮現腦海中。

過收費亭前方視線所及只剩下兩位跑友但是跑沒幾公尺最前面那位停下來,

我以為是抽筋但是好像是綁鞋帶吧??

最後就剩下和距離我50m遠的跑友兩位拼戰了,心裡盤算最後攻擊發起點是在讓

半圈跑道時可能有機會,吃力的轉進拱門後接下來就是跑道半圈準備進站了

管不了那麼多了就啟動間歇模式發力直到終點,衝過終點快掛了讓工作人員幫

我掛上獎牌。

最後在大會宣布分組時竟然意外的擠進第六名,得來不易的名次雖然擺了烏龍

但是結局還能接受,而Takumi Ren 的實力在這一次的山路賽中獲得驗證。

~~~~~~~~~~~

去程: 28'08''08 

回程: 19'42''18

          47'40''

~~~~~~~~~~~~~~~~~









[2013.10.24 間歇跑測試  這場速度練習課表安排在貓空路跑賽前幾天進行]


早上四點鬧鐘響起習慣聽一下屋外有沒有下雨聲好做為不出門的借口但是昨天沒

跑今天起床不累即使下雨也要出門跑一趟而且今天安排間歇跑不去怎麼行。

騎車到速度訓練場地整條路都是黑漆漆一片只有幾盞昏暗的路燈還在運作,

至少停車的地方有一盞正常的燈,先慢跑500M後直接開出去了目標25趟

不趕時間恐怕跑不完,在沒有路燈的路上跑大概只能看到前面一兩公尺的路況

還好我的里程指標還能看的到,手錶時間根本看不到只好照感覺跑了不要太快

至於休息時間只能走一段回頭隨便抓一個時間,大概跑了幾趟後天空開始漂雨

真的很黑的路面加上漂著小雨,心裡真有一種悽涼感覺但是沒辦法想那麼多

因為一下子休息時間就到了又要開始下一趟,只要跑回停車處就可以借路燈的光

大概看一下剛剛跑幾秒?

跑到第14趟時感覺週日要比賽若是今天飆完25趟會不會太操了點?

看還是跑20趟好了但是體力上是完全可以跑完25趟的因為每趟大概用7分力在跑

不像上個月以前每次跑都是9分力大概跑了5~6趟就快掛了也不敢再走到起跑點

去,也許是氣溫低了身體發熱沒那麼厲害可以多撐幾趟了,最後決定跑20趟就收

操了下此有機會再25趟好了。

結束後又慢跑800M然後拉筋一下就騎車回家。

~~~~~~~~~~~~~~~~~~~~~~~~~~~~

里程牌 10.8 KM ~ 10.4 KM [間歇時間:100'']

86''10/86''60/86''02/81''99/84''82/

81''15/82''25/81''03/82''33/80''03/

83''61/81''36/82''09/81''50/84''34/

81''01/83''66/80''73/82''36/75''48/

平均時間:82''05 

~~~~~~~~~~~~~~~~~~~~~~~~~~~~


[測試總結]

1.雖然這雙takumi ren 官方定位為訓練鞋款但是我認為要將這雙跑鞋當作正式比

   賽鞋款也是十分恰當的,若是只將此款鞋當作平時的訓練鞋也可以只針對平時

   的速度訓練時再穿著,一方面延長跑鞋壽命一方面可以達到這雙跑鞋最好的效

   能發揮。

2.再初次穿著這雙跑鞋即使是已經有穿過輕量跑鞋有一段不算短的時間了,但還

   是建議要有一段適應期來體會這雙鞋的磨合較不會發生不可預期的問題或是造

   成腳部的傷害。

3.針對耐磨性來看,有去年同款鞋的經驗對於這雙的耐磨性尤其在顆粒底的磨損

  上我想是沒有問題的,不會有容易磨損的情形發生在正常使用下一年參加

  10多場比賽我想足夠這雙鞋的耗損預估可以穿上兩年時間沒有問題。

4.對於腳底的磨合性我想要有不同里程的測試才知道而且每個人的穿著習慣

  、鞋底落地方式及練跑速度等都會影響到鞋子對於個人的感覺,以我來說

    會將此款跑鞋定位為半程以下比賽鞋款,因為長時間的穿著上可能會造成

    腳部的磨擦問題,所以跑友在選購上時可能需要考慮到這方面的問題,

  但是在一般里程上不管是速度練習還是LSD我想都是一雙不錯的跑鞋。 

 

[測試里程速度資料]

1016 25.01 KM


1022 5.0 KM


1024  12.88KM


刺客阿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前言]

今年是我跑步邁入第九個年頭了,從2004年開始接觸慢跑運動從剛開始的門外漢

到現在雖不敢說有什麼進步但是這一路走來真的有不少的收獲,從剛開始的單純

只為了跑步流汗到後來養成習慣後變成生活的一部份就像吃飯睡覺一樣,之所以

提這些跟這次要測試的跑鞋有關,記得在2009年測試過SNOVA 2M跑鞋

這一路測試SNOVA下來跟自己的跑步歷程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而從剛開始的生

疏到現在的熟悉真的很令我感動,而這次2013年新款的SNOVA 6M 也是年底

台北馬拉松訓練指定訓練鞋款,所以這款跑鞋更值得好好測試體會一番。

[adidas supernova sequence 6m 開箱]

掀開鞋盒看到的是主體橘紅色搭配側邊鐵灰色 logo 圖案,將原本很亮的顏色

有點稍稍壓抑下來的感覺,整體來說是很吸引目光的配色。


真正的顏色比這張照片來的亮一些,顏色上雖然寫說是橘紅色但是真正看來偏紅

些也帶有點螢光感覺,很亮眼的配色。

台灣adidas官網描述到的這款SNOVA 6M 跑鞋配色:

Hi-Res Orange/Electricity/Metallic Silver 

亮橘色系配上金屬風格銀灰邊條。

之所以用一部份版面介紹這款SNOVA 6 的配色是因為近幾年的跑友在選購上會

以色調來選購跑鞋,在功能性相差不多的情形下顏色會是選購的重點項目。

所以近來跑鞋使用的顏色方面更大膽也更多樣化,有時走極端一點的配色跑友也

能接受。


國外官網其它配色如下:

但是看了以下三款還是以這款橘色系比較強眼也沒有衝突到adidas其它款的配色

如下面這款藍色的和之前的adizero 幾款配色雷同,這個配色就屬於大眾色系

不突出也不低調。


這款配色很接近之前 energy boost配色,這款寫成Black 配色可能是以鞋面

主色系為主來描述。

這款配色以灰色系為主屬於低調形為主也很耐髒,適合跑鞋穿一陣子後變的很髒

難以接受的跑友穿著。


這次拿到SNOVA 6M 跑鞋有一種熟悉的感覺,一方面穿過前幾代的經驗所以

對於這款跑鞋所帶來的親切感是從心裡散發出來的,從裡到外一一檢視每個部位

都還是照著既有的模式在走,就是有的跑友不喜歡太大的改變,穿習慣了想換

鞋但是不要一下子全改了,從鞋跟到鞋面到各部位系統還是依照舊款的模式

只是對於各系統做一部份的微調和修改。

從最早我接觸到SNOVA 2M 鞋款對於各部位的功能特性充滿好奇到現在熟悉

所以將SNOVA 6M 拿在手上時腦中浮現的是一幅幅以前測試過的情景畫面

細看一下那裡做了些更改那裡又用了不一樣的手法,有點像是欣賞某位作家的作

品時會慢慢開始收集他的作品一樣,也會很期待他推出新的文章看有沒有不一樣

的地方。

[鞋面網布]

先來看看鞋面網布設計,透氣的網布設計搭配熱融膠膜讓鞋面更浮貼腳型,穿著

上舒適感加倍,穿過tech-fit包覆型鞋面後總覺的雖然那樣會更貼腳類似戴手套

般貼合但是總是想讓腳指有適度的活動空間為佳,所以對於這樣網布搭配熱融膠

的無痕包覆設計比起以往利用車縫線來結合的鞋面在舒適性和包覆來說都提升不

少,新的技術在這些小地方也讓跑者在練跑時有更舒適的穿著體會,少了車縫

線頭的磨擦對於腳指長時間跑步下減少破皮的風險,另一個重點是在重量上

也減輕不少。


再細部來看,熱膠膜浮貼在網布上有支撐鞋面的效果,對於鞋面形狀固定及

跑者穿著上來說有很大的舒適感,雖然不像techfit那樣浮貼跑者的腳背但是

我還是喜歡這種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感覺,就像我不是很能接受赤足鞋那樣

完全貼上腳的觸感,還是想有一點空間感這樣跑起來才有緩衝空間及透氣性。

[鞋帶孔及鞋帶部位]

在鞋帶孔這裡,adidas在近幾款的跑鞋上將鞋孔設計成方形偏小這樣在抽取換鞋

帶時到鞋帶頭會有卡住感覺,原本以為是為了讓鞋帶不易滑動但是細看鞋帶粗細


從這張來看不算太粗反而是細扁形的鞋帶,對於要卡住鞋帶孔防止不必要的滑動

我想效果不大。

抽取鞋帶頭到鞋帶孔時會有卡住感覺,要再用點力才拉的出來,原先的設計是圓

形孔設計。

方形鞋帶孔

 鞋跟後端上緣支撐腳踝部位設計,讓跑者在移動時不易造成後腳跟滑動情形

從材質來看採用硬塑膠更為有效的固定後腳跟及穩定者腳踝的功效。

[鞋底前端材質--ADIPRENE+]

鞋中底前端採用adidas 避震材質科計技--ADIPRENE+ ,這個材質的特性是

加壓後會有回彈的效果,讓跑者前腳掌透過鞋底對地面施力後會有一個回彈力道

加強腳蹬的力量有助於跑者順勢向前推進。


這裡的動作分析留待後面再透過解析圖來進行說明會更清楚。

[中足穩定系統--TORSION SYSTEM]

一雙跑鞋有避震、彈力後另一個主要功能是能夠讓跑者在跑步時的每一步都能夠

穩穩的向前跨出,當跑鞋不管是前後彎曲或是左右扭動時都能夠在TORSION 

SYSTEM 系統下消弱扭力讓前腳掌及腳跟獲得保護,避免過度的扭轉造成傷害。

此項addias專利設計保護系統使於1988年開始採用具有相當硬度及彈力的TPU

材質設計製造,形狀分為X形 Y形 V形等針對不同鞋款跑鞋 籃球鞋 網球鞋等

設計不同的TORSION SYSTEM樣式,讓使用者腳底獲得完整保護。


[足弓保護--PRO MODERATOR]

看過上一個中底穩定系統之後接下來重頭戲登場,位於足弓部位的

PRO MODERATOR 中底支撐系統,利用拱型的TPU支撐形狀避免跑者的腳形在

跑步時過度外翻,利用足弓的支撐系統讓低足弓跑友在這個部位獲得保護,也可

避免跑者長時間跑步時發生的足弓疼痛,我想這個技術對於跑者足弓的保護具有

很大的幫助,在adidas主要慢跑鞋款中這個設計算是重點項目。


從下張圖來看 PRO MODERATOR 形狀也從區塊改為長條形,保護範圍更

廣了些也更配合足弓形狀。

[分離鞋跟--FORMOTION]

以上兩個主要重點設計項目看過後接下來看看這個很不一樣的避震設計系統,

從字面意思來看: for motion ,這個主要設計計就是為了移動跑動時所設計的

而分離鞋跟設計讓跑者在鞋底接觸地面後利用FORMOTION 做一定程度的

延伸將地面的回饋力道瓦解掉。


FORMOTION 動作分解圖:

運作原理從下兩張圖可以看到三條標線在第一及第二張圖鞋底落地離地時從

分離變成密合,而這個動作就是靠FORMOTION的前後滑動化解地面的回饋力道

而從舊款到新款的感覺來看這個設計有很大的進步。



[GEOFIT 設計]


在鞋跟上方近腳踝部位有加厚處理,這裡顯示GEOFIT字樣,而在鞋頸處設計的

加厚處理能夠保護腳踝部位在跑動時的緩衝作用,利用這個環繞的設計配合

腳後跟底座有點類似賽車座椅的感覺,包覆型的設計就是為了有效固定腳踝

在跑步時不任意滑動,不正常的扭動會造成腳踝受傷情形發生。






類似賽車座椅設計概念




 

 

穿著感覺,在腳踝下緣兩側會有包覆感覺,環繞四週的包圍腳踝下方,這點在籃

球鞋款應用很廣,跑鞋上不需要做到高筒型的所以就以腳踝下方為保護重點。 





[鞋墊]

慢跑鞋在鞋墊的設計上要兼顧舒適及透氣性,這點在材質選擇上要以絨布為主要

布料在下一層則採用泡棉達到一定的緩衝效果。



鞋墊背面有設計止滑紋路預防鞋墊在跑步時因為壓力而滑動造成傷害。


止滑紋路在腳的外側也就是跑步時蹬地離開時預防鞋墊滑動的位置。


在厚度上近半公分厚的設計柔軟度及舒適性很夠讓跑步時腳底多一層保護作用。


 

[鞋前端]

在鞋前端完美接合處的鞋面。


從這裡來看接合的很密合,有的跑友會說跑鞋前端會脫膠可能跟黏膠技術有關

另一方面也跟跑者穿著習慣有關。


[鞋底耐磨層]

耐磨層還是採用了馬牌輪胎的材質加以設計,這項設計除了在耐磨上沒話講外

在刻紋上面更是類似車胎作法紋路很深度對於抓地力的要求在這裡完美的發揮出

來。


從鞋底前半部來看內側採用傳統黑色耐磨材質設計,而這裡的範圍也就是最容易

磨損的部位來進行特別處理。


後腳跟原則上就採用---馬蹄形設計,繞一大半圈的耐磨層增加跑鞋的耐用度。


比較一下鞋底內側及外側刻紋路:

(外側紋路)

刻紋採用方塊型和輪胎刻紋很類似,增加耐磨性及抓地力。

(內側紋路)

看黑色紋路則採用方塊內嵌小方塊型設計,這樣除了基本的耐磨性外

對於抓地力有加強效果呈現,第一段外圍著地時產生一定程度的抓地力

再借由分離內方塊的二次抓地產生加強效果提供跑者蹬地啟動的再次發力作用。


在後腳跟耐磨設計也是採用不同刻紋的耐磨層設計,同樣具有不一樣的效果。



鞋底前緣在加強處也是採用內嵌式耐磨設計外圍則是刻紋設計。


在厚度上來看近4 mm的耐磨層對於跑者來說這個耐用度恐怕經不起長時間的

磨損使用,但是在這塊來講馬牌輪胎的耐磨性是足夠的就看使用者的跑步姿勢

及下腳力道來決定使用壽命了。

在FORMOTION避震系統上黏的adiwear耐磨層有點像是伸縮縫般讓

FORMOTION在運作時有空間能夠伸展收縮之用。


[鞋舌設計]

掀開鞋舌一看兩邊是黏住的類似手套將腳整個套住,這樣設計減少了跑步時

鞋舌翻到腳背外側的情形,而這裡也取消了鞋舌中段鞋帶扣環的設計,因為不需

要了。


翻開來看和網布鞋面分離設計,有點像是將鞋套穿在腳上外面加上網布層

這點和貼合的techfit不大相同,包覆感覺沒那麼強烈,穿起來沒有明顯的壓迫

感,算是滿舒服的設計。



鞋舌前端設計偏厚些讓腳背上緣街觸到跑鞋鞋舌位置不會卡卡的,加厚處理

更增加舒服的跑步感覺,配合GEOFIT設計剛好一圈整個完整包覆腳踝下緣。


柔軟舒適的鞋舌設計


[SNOVA 各款比較]

接下來將SNOVA 6M 比較一下我之前穿過的舊款SNOVA跑鞋

左到右 SNOVA 2M 、SNOVA 5M 、SNOVA 6M


鞋底來看左到右 2M 5M 6M 

大致上還是以外側加強耐磨設計為主,在之後幾款耐磨層紋路及材質上有所不

同,5M 及  6M 在耐磨紋路上也從原先的塊狀改為長條狀結構更符合腳指的

骨骼分布。

[各款SNOVA 2M 3M 5M 6M 及 adistar boost FORMOTION 周長比較]

測量配有FORMOTION 避震系統的鞋款 FORMOTION 周長

SNOVA 2M:  23.5 cm

SNOVA 3M:  23.5 cm

SNOVA 5M:  25.0 cm

SNOVA 6M:  25.0 cm

adistar boost: 25.5 cm 

由上可知FORMOTION 在2M 3M 兩款形式很接近但是到5M 6M 則進行改款

後來到 adistar boost 則又進行了一次改款設計。


外觀上來看 5M 6M 很相似只差在耐磨層不同。


比較 2M 及 6M 就看的出來舊款的FORMOTION 較小也偏矮胖型的而6M則是長

條狀。


2M 及 6M的 PRO-MODERATOR 保護足弓系統則從集中足弓部位的一小段延伸

成為新款的長條狀更符合足弓的彎曲形狀。

所以在穿著上會比舊款的更加合腳弓也更舒服,以前穿SNOVA 2M 像是腳中底

有明顯的支撐物怪怪的,新款後則異物感消失得到更佳的穿著體會。


看2M 6M FORMOTION 側面比較,可以知道以前的厚度更厚些現在則是稍稍

減少厚度,穿著體會從強烈的消弱地面回饋力道轉為保留部份力道成為前進動

力。


比較 2M 5M 6M 跑鞋鞋面設計,布面形式在5M 2M 很接近而新一代的

6M則有大幅度的改變在材質及布面形式上。



5M 6M 的後鞋跟在6M上多加了保護腳跟的設計。


 


[supernova sequence 6m 跑鞋測試]

練跑測試路線: 三信陸橋--成蘆橋--關渡橋自行車道

                 (柏油路面、石板路面、水泥路面)

測試里程:

            1007  18.35 KM

            1008  21.29 KM

            1010  23.91 KM

     總測試里程: 63.55 KM

有了幾次穿著supernova sequence 跑鞋的經驗,這次再穿上同系列的跑鞋

總是想體會看看有那些不一樣的地方?

記得最早的體會是FORMOTION的避震太好了,總是覺的沒有地面回饋力道

讓我感受不到跑步的動力,但是經過幾代的改良後這次6M登場後發現,鞋重更輕

盈了,這點在慢跑鞋款上最大的改進,各部位的效能不變的情形下,將材質選擇

上採用更輕量化的設計,但是穿著上更為舒適。

這款SNOVA 6M 是今年2013年台北馬拉松的指定鞋款,而這場賽事也是adidas

贊助的指定賽事,關於這場比賽對我來說有是意義重大。

從2004年參加半程賽開始之後每年都報名全馬賽事,只有一年因為臨時腳傷已經

報名了只好棄賽,所以對我來說今年算是第10年參加台北馬拉松賽事。

[測試心得分享]

針對今年這款SNOVA 6M 跑鞋測試重點放在長距離訓練上面而較不會在速度

測試上面,這次收到鞋子到評測文章這段時間中間卡了幾場賽事所以在測試

次數上不算多,但是每次的距離都在近20公里上下,主要是針對長距離慢跑訓練

時的跑鞋穿著感覺體會為主要測試項目,

之前穿過幾雙adidas 新科技boost跑鞋,再穿回原本中底EVA材質時第一個很明

顯的體會是變硬了,真是這樣嗎??在幾次慢跑訓練下來感覺其實是我剛習慣

boost的彈力再換成EVA時會有的不同感受,但是說實在話我比較喜歡這種

偏硬的鞋底及彈力這樣會更明確的知道地面回饋力道有多大或是剛剛下腳觸地

時有沒有偏差情形。

第一次穿直接跑了18km,跑的時候不會有新鞋的適應問題反而像是穿習慣的跑

鞋般順暢,雖然速度不快五分多但是穩定度是沒話講的,鞋底的FORMOTION

避震系統沒有拖泥帶水的累贅感,這點我老早在SNOVA 5M(前一代)就已經擺

脫舊款的陰影了,不過另一方面來講也是跑姿的改變將觸地位置從鞋後跟轉變

成中足落地模式,沒有消弱我要的地面回饋力道,這點真是怪了~~

避震就是為了消弱但是過之與不及對於跑者來說都不會是好事的。

之後的練跑測試還是擺在20KM以上的練跑模式,配速五分,中間穿插幾段

加速跑試試性能,以前總覺的要用慢跑鞋跑五分內簡直困難的但是現在練習速度

有一段時間了,但是都是以輕量跑鞋做為練習速度跑的鞋款,但是將慢跑鞋拿

來測試一下速度也不錯,拉抬力道也許要大一些加速性不是那麼順暢但是意思到

了,減少後腳跟落地面積相對來說地面的回彈力道部份留下來,也許鞋重來說

會重一些但是一小段的加速就當是練腳力般測試一下。

初次穿回到EVA中底材質的SNOVA 6M 雖然沒有boost穩定的彈力效果但是

幾次練跑後習慣了這感覺,適合初學跑者練習長距離使用,也許市面上很多

傳言說保護越好腳越難以得到訓練,但是正規來講當初學者要練習慢慢跑時

只有完整的保護避免受傷才是最正確的跑鞋選擇,等到一段時間在距離及速度

上適應後再來談慢慢的減少保護,慢慢的訓練腳底各部位肌肉群得到完整的

訓練。

接下來以兩種模式來看鞋底觸地後蹬地回彈的解說:

[SNOVA 6M 跑鞋中前腳掌著地解說]

鞋中底觸地後先從側邊碰地轉為中足落地。



觸地後轉為整個鞋底平貼地面這時準備轉移到前腳掌。



鞋前緣這時利用ADIPRENE+高彈力特性將下壓力道轉移成往上往前動力

幫助前進,進行下一個循環。



[SNOVA 6M 跑鞋後跟著地避震解說]

這個系列的圖解不是我平常的跑步姿勢,為了說明鞋後跟FORMOTION

特地採用此方式來加以說明,有的跑者在跑步時也會採用後腳跟著地就會

很明顯的發現FORMOTION的效用。

跑鞋觸地瞬間後腳跟先著地,此時FORMOTION順勢受到擠壓往後移動

消弱從地面反彈上來的力道。



此時鞋底往下踩後漸漸轉移到中前腳掌。



鞋底落地緊貼地面



利用adiprene+ 高彈力特性提供往前動力,進行下一個循環。




[彎曲度測試]

實際蹲下彎曲測試鞋子的柔軟度,但是感覺不容易彎曲到正上方90度



大概是這個位置就很難再彎曲了。



鞋底彎曲度一方面也受到PRO MODERATOR 支撐系統的關係所以不容易

彎折。



[下圖練跑時的連續動作]








[鞋測總結]

1.穿過前幾代的SNOVA跑鞋,感覺新一代的鞋款進步很多,不管是在舊有系統上

   的改變還是在小地方鞋面布料上都讓以前的體會重新改觀。

2.這雙不管是初學者平常訓練用或是有經驗的跑者長距離練跑用很合適,該有的

   保護措施都做到了,也許有人會說有的我用不到啊?

   就以我來說後鞋跟的FORMOTION以前我是很需要的但是自從改變跑姿後

   較少用到但是在爬坡練習時就可以運用到FORMOTION的避震系統輕鬆登頂

3.這款尚未更換成boost系統的EVA中底跑鞋還保有adidas慢跑鞋的原汁原味

   已經穿習慣舊中底跑鞋的跑友當然不能錯過這雙的親身體會。

  

[測試里程記錄]

1007 18.35 KM


1008 21.29 KM


1010 23.91 KM


[SNOVA 跑鞋測試]

2009年測試過SNOVA 2M跑鞋:

http://blog.xuite.net/harris1020/assassin/28702737

2010年測試過SNOVA 3M跑鞋:

http://blog.xuite.net/harris1020/assassin/36272282

2012年測試過SNOVA 5M跑鞋: 

http://blog.xuite.net/harris1020/assassin/63417177

2013年測試過SNOVA 6M 跑鞋:

http://blog.xuite.net/harris1020/assassin/133256748

刺客阿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在今年東京馬拉松賽上肯亞選手Denis Kimetto 跑出2:06'50''奪得冠軍,

值得一提的是他當時穿的就是adidas adios boost 跑鞋,另外在今年的波士頓

馬拉松賽場也出現過這雙新款的adios boost跑鞋,對於這款跑鞋早在

energy boost推出後就有資深鞋測員跟我提到要好好注意這雙搭載boost

科技的新一代adios跑鞋,果然在九月初拿到新鞋時確實令我感到驚訝,接下來

一 一分析這雙新款跑鞋的強項特性。

 

 官網介紹這款搭載最新科技 boost 的adios跑鞋。

先從外觀來看近幾年adidas跑鞋配色已經從單色系列走向漸層配色為主,有走在

時尚領導前方的味道,針對主要鞋款的配色在剛開始的第一款都會以較沉穩的

設計為主而在之後小改款上就會更為大膽的採用其它元素進去,加點螢光、減化

配件等方向為設計概念。

所以有時在第二波的時候會更衝出另一波買氣,當然喜歡嘗鮮的跑友或是對於

adios 已經習慣的跑友可能還是會搶先試穿。

針對此雙配色敢覺是搶眼但是又有很保守的設計概念,所謂保守是因為比較近來

各家都推螢光鞋款而配色稍嫌不透亮的就會被歸類為趨於保守,但是這雙是屬於

耐看型的配色系。而且男女款都很搭不會太陽剛也不會太陰柔的感覺走的是中性

路線,可男可女動靜皆宜。



從側邊來看新一代的adios boost 和舊款的adios 2 最大的差別就在於中底

材質換成了TPU材質也就是近幾年adidas強力主打boost科技,也會在未來的

adidas鞋款上全面換成此項新的科技,預計是在2015年全部更換為boost新中底

科技,就像是已經沒法走回頭路一樣,即使是跑友有的不大習慣這樣改變但是這

已經沒法改變的事實。


看舊款的adios跑鞋前後中底材質為 adiPRENE+ 及 adiPRENE 避震材質

此雙是2011 NEW YORK 馬拉松adidas adios紀念鞋款。

從前端陽剛深色系轉換成後端陰柔淺色系,突顯此雙跑鞋特性,加速前進時

鞋前端發力轉換成鞋後端的輕鬆甩開對手。


[鞋面材質--Sprintweb ]

此次採用Sprintweb 材質一改之前使用Techfit材質,這兩種材質差別在於

Sprintweb網布內層TPU無縫貼條,感覺鞋面立體有型若是習慣網布包覆的跑友

來說會比較適應這樣的鞋面設計,雖然不一定很貼腳但是在跑步時對於腳有一定

控制性不會任意偏向,而在energy boost跑鞋上搭載的是Techfit彈性布料

這類材質很貼腳像手套般把腳包覆住,材質也偏軟在選購不同鞋面材質時要

注意一般的Techfit會有一點緊可以在試穿時選擇大半號試看看,不然太貼腳

有時選擇原本穿的型號會覺的有點緊。

網布孔洞大小不算大但是不用擔心透氣問題,因為整個鞋面少掉多餘的接縫

布料後以TPU無縫貼條連接讓整體透氣性大大提高所以在鞋內外透氣性上沒有問

題。

TPU貼條也具有穩定網布層的功能讓鞋面呈現立體感。

在鞋前端部位鞋面網布接合的很完美,以前的設計是在鞋前端四週會有一塊布面

連接網布層,近來的設計已經採用無縫接合設計整體感覺更簡單乾淨。

有的跑友提到前端是否會脫膠開口,我穿過這麼多雙的adidas跑鞋沒有發生過這

類情形,即使是經常的清洗也不會發生脫膠現象。

下圖舊款adios鞋前端布面接縫設計,此項設計除了連接網布面外有另一個功能

防止跑者腳指甲撐破鞋面,相信有不算少的跑友發生過鞋子還很新但是鞋面

竟然破了這還造成消費者和客服間的爭執發生,我想這問題確實困擾很多跑友。

若是經常發生跑鞋前端撐破的跑友在挑選鞋子時要特別注意若是鞋面太薄就真的

比較容易被撐破有時也和跑者跑步習慣前腳掌著地造成腳尖前端過份受力而破

損。

鞋面中間部位三條銀光 adidas logo 線條在沉穩中有些許時尚感。


鞋面尾端 adios boost 字樣,特別將boost採用不一樣顏色字體以突顯

此款adios搭載最新boost科技和以往adios徹底區別開來。


[鞋底材質]

鞋底前半部採用(DSP QuickStrike)顆粒狀硬質橡膠材質,這類的設計相信穿過

另一家牌子的跑友一定不陌生,而這也是一雙專業競賽鞋款不可或缺的設計

概念,製作流程主要是使用TPU 模壓而成的結構來大大地減輕鞋的重量,從

而增強靈活性更能借由顆粒材質模擬出類似釘鞋的抓地力更能提升跑步效率。


和舊款adios 鞋底比較,另外稍微看了一下顆粒大小及分布情形,新款的

顆粒分布在區塊中間部位採用較大顆粒且空隙分布在腳底的外側較平均但是若是

空隙位於腳底內側則有一條鏤空感覺且分布空間較大些,我想這些顆粒分布

是經過電腦測試腳底壓力分布及跑步時壓力分布來設計,顆粒大小形狀也有

固定形狀大小,但是看別牌新款顆粒又換成全面統一固定顆粒大小


由下圖可以看到某牌顆粒底已經改為統一大小尺寸,但是我比較習慣不同大小

顆粒及隨機分布方式因為在抓地力上會較強,也較好施力。


再細看顆粒透過另一層膠黏貼在鞋底,若是一般跑友可能會擔心這樣黏的住嗎?

我又比對了之前已經穿過的TAKUMI 競賽跑鞋拿來一比較,發現顆粒底並不會

有脫膠情形發生,只有磨擦後導致耗損的現象。

下圖是TAKUMI 跑鞋去年10月開始穿,只在路跑賽及馬拉松賽事穿著,里程超

過300KM,只在鞋前端DSP外側有輕微磨損情形發生。



知名輪胎廠的耐磨底設計,實際穿過很多次這款材質耐磨度不是問題,

但是在競賽鞋款和慢跑鞋款上耐磨厚度還是有所差別。

從這張圖來看厚度真的很薄,所以從使用壽命來看多少會受到影響。

當然這款的定位在於競賽或是速度訓練為主,跑友在使用上多少要有所區隔

以免過度操練造成提早磨損情形發生。

下圖為鞋底前端耐磨層厚度:

 

下圖為鞋後跟耐磨層厚度:

從後方來看鞋中底TPU材質 2.3cm下方就是耐磨層。

鞋內透氣性測試。

[鞋帶]

鞋帶配合鞋面中後段顏色同一色系,鞋帶材質帶有一點點粉亮絲線隱約透露出

時尚感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鞋帶穿孔設計的較小而且略帶方型,圓形的

鞋帶頭要穿過每一個洞都要費點力,這點對於鞋帶綁緊後有不易鬆動的功效。

鞋帶頭 adizero 字樣


鞋帶本身配色外還穿插些許的亮線


 

[鞋墊]

採用螢光色系整個很亮眼的感覺,絨布面觸感摸起來很舒服。


鞋墊背面除了防滑紋路外也在前腳掌及足弓部位設計有透氣孔洞增加散熱

效果。

透光來看孔洞設計不數量不多但是孔徑滿大的。


[後腳跟穩定系統]

作用在於讓腳跟在快速奔跑時不會發生移位現象,但是這裡的設計沒有刻意

採用硬塑膠材質怕會增加額外的重量取而代之的是較軟的後跟穩定系統。

[各款boost科技跑鞋比較]

從左到右 adios boost 、SONIC boost 、adistar boost、energy boost


鞋底比較左到右 : energy 、adistar 、 SONIC 、 adios 

energy 和 SONIC鞋底紋路設計很接近但是SONIC中底材質是boost和

EVA混合使用,在adistar 這雙則是偏向鞋底耐磨設計的訓練鞋款,而adios

boost則是以鞋前端顆粒底設計的競賽或是速度訓練鞋款。


再來看鞋面差異在energy boost  及 adistar boost 兩款都採用Techfit材質設

計,在SONIC及adios boost 則採用網布加TPU膠條無縫接合設計,而adios

的網布又顯的更粗一些,但是習慣穿網布的跑友會覺的這樣在加速性比較得心應

手,因為腳底出力時網布沒有太多的深縮性對於提腳觸地等連慣動作會很順暢

Techfit偏軟及合腳適合喜歡貼一點鞋面的跑友穿著另外在提腳時會有些許的

拉撐感也許會覺的有消耗多一些力氣的感覺。

但是真實情況只有自己試穿後才知道那一種感覺是適合自己的鞋面。


四隻boost鞋款比較一下鞋底耐磨層(adios位於上方),明顯的是adios boost的

耐磨層很薄其它款的耐磨層在鞋後跟尾端還做的多出來以延長跑鞋使用壽命。


比較了boost各鞋款 和 adios boost 鞋後跟就發現在厚度上也差很多,所以這

雙adios boost 跑鞋建議以競賽鞋為主,若是當作日常訓練鞋恐怕磨損速度會加

快些。


[鞋測練跑]

速度測試路線: 重陽橋邊自行車道 400M 柏油路面

                   巴克禮公園近農地側 400M 柏油路面

                   重陽橋旁堤後路越堤爬坡 100M 水泥、柏油路面

慢跑測試路線:成蘆橋往八里上華富山自行車道 柏油路面

0903 10.86 KM

0904   6.70 KM

0906   3.33 KM

0906  8.54 KM

0908  6.65 KM

0909 10.70 KM

0910  9.38 KM

0911 17.33KM

0912   7.11KM

0913   8.95KM

0916   3.45KM

0917   8.29KM

0918   3.12KM

測試總里程:

        104.41 KM

穿過很多款的adidas跑鞋,這次測試的adios還是我第一次穿這款跑鞋,從鞋底

前端顆粒底設計就表明了這雙鞋的屬性,專為競賽或是速度訓練為主,而這次

的主要測試也是以速度測試性能為主要項目。



[adios boost 初體驗]

從九月初收到鞋子後有一段不算短的測試時間而這也給我足夠的時間針對此款

跑鞋做一個深入的測試,總共13次的試跑測試其中有7次是進行間歇測試

先談一下剛穿上這雙跑鞋的感想,因為之前已經有boost新科技的穿著經驗

對於新款的adios配上新中底在初體驗上不覺的陌生,若是跑友沒有boost

新科技穿著經驗對於這雙adios新的改變會覺的鞋底有點軟Q,而且對於地面的回

饋感受會覺的很全面,也就是踏下去是很穩定的從整個腳底板回彈,彈力比起一

般的EVA材質來得更穩定。

穿過energy boost 跑鞋的跑友再穿這雙感受會再小一點,因為adios boost 

的鞋底做的沒有emergy boost厚所以彈力感會再小一些,而我穿的感覺除了

彈力小之外對於觸地抬腳會有很強的抓地力,之前穿過adidas TAKUMI ren

全鞋底的顆粒底材質但是adios的鞋底雖然只有中間部位有顆粒但是實穿感受

有扣住地面後離地的全新感受。

[實測效能]

對於一雙跑鞋要擠進競賽鞋款或是速度訓練鞋款行列,首先就是輕量而adios

boost重量約220克,符合第一個要件,接下來在鞋底部位一般較高檔的路跑鞋

或是馬拉松鞋底都會採用顆粒底設計來提高抓地力,對於速度型跑者能夠在鞋底

觸地後施力反彈這個動作提供跑者更多的前進動力。

針對這雙競賽鞋款進行七次的間歇速度測試,除了DSP顆粒抓地測試很強外

分布面積上來看雖然不及TAKUMI但是效果上來說不相上下,在來看鞋底厚度

最厚處約2.3 cm比起energy boost的3.3cm足足少了一公分之多,當然對於地

面的回饋力道會更強一些,而速度型跑者會喜歡較強力道的感受,這也代表的是

能量耗損較少,反過來說衝擊力道會較大些。

再來看鞋面穿著感受,配上Sprintweb鞋面比起合腳彈力的Techfit鞋面材質

我偏好略硬的Sprintweb鞋面材質,加速時抬腳離地流暢感受很直接,整雙鞋

和腳完全融合一氣喝成。

adios boost輕量跑鞋配合初秋的溫度稍降使的幾次間歇訓練成績有稍稍的提升

些,這也要部份歸功於adios boost發揮了應有的效能,另一方面加長型的

TORSION SYSTEM讓前足到足弓部位得到足夠的穩定效能及更好的地面回

饋力道,此項設計增加了加速時的穩定足部的功能。

[跑鞋觸地回彈解說]

1.跑步時鞋中前端正準備觸地。

2.鞋底觸地後壓縮到TPU材質,產生壓縮後能量釋放出來,這樣的能量轉換是

很均勻的從整個踏地鞋底往上傳遞上去。

3.從鞋底中段部位轉移到鞋底前端準備進行下一階段的循環。

[鞋底磨損比較]

[鞋底前半部]

在測試100多公里後檢視鞋底前端顆粒狀硬質橡膠(DSP QuickStrike)

發現在中間部位已經磨損,但是對比我去年10月開始穿的TAKUMI ren 跑鞋

從下圖來看TAKUMI在鞋底前端中間部位也有造成磨損但是里程數已經超過300

公里以上算是有足夠的耐磨性,而新款的adios boost 照理說應該不會這麼快磨

到DSP才對。

又比對了左右兩腳DSP磨損情形發現右腳磨損較嚴重,這點可以解釋為速度練習

時右腳發力較多且在加速時右腳會異常用力所導致磨損較快發生。

[鞋底後端耐磨層]

看鞋底後端耐磨層在經過100多公里的測試後幾乎沒有任何磨損現象,

圓圈處有一丁點的磨到但不是很明顯。

 

[鞋測總結]

1.第一次測試adios boost輕量跑鞋在加速性及操控性上很強,對於想要再速度

  練習時有一雙好的跑鞋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也可以視個人情況將此雙鞋列為

  競賽鞋款就是剛買時試穿過何腳後就只在路跑賽或是馬拉松賽時再穿著

  以延長使用壽命。

2.關於(DSP QuickStrike) 顆粒狀硬質橡膠耐磨性問題,因為我的速度練習場地

  在水泥路面會加速磨損發生所以建議在速度練習時選擇PU跑道或是柏油路面

  這樣會比較好。

3.最後建議若是之前沒有穿過輕量跑鞋的跑友在初次穿著時速度不要拉的太快

  等到腳底適應鞋底的回饋力道及跑後腳底沒有任何不適感後再進行更進階的

  速度練習以避免運動傷害發生。

[練跑測試距離速度資料]

09.03 10.86 KM[400M間歇跑]



09.04 6.7 KM[400M間歇跑]


09.06 3.33 KM




09.06  8.54 KM[400M間歇跑]



09.08 6.65 KM[800M間歇跑]


09.09 10.70 KM



09.10 9.38 KM[100M爬坡間歇跑]


0911 17.33 KM



0912  7.11KM[800M間歇跑]



0913 8.95 KM



0916 3.45 KM



0917 8.29 KM[400M間歇跑]

~~~~~~~~~~~~~~~~~~~~~~~~~~~~~~~~~~~~~~~~~~~~~~~~~~~~~~

里程牌 10.8 KM ~ 10.4 KM 400M X 12 趟[間歇 90秒][6趟以後間歇100'']

75''71/79''92/78''31/81''37/75''59/

78''99/75''78/81''21/76''19/78''72/

77''06/77''39/

平均時間:77''50

 

~~~~~~~~~~~~~~~~~~~~~~~~~~~~~~~~~~~~~~~~~~~~~~~~~~~~~~~


0918 3.12KM


[速度練跑路線及距離]

台南巴克禮公園近農地社區直線路段

400m



重陽橋邊自行車道近堤防處直線路段

400m



蘆洲捷運機廠正對面越堤--堤後路 越堤爬坡路線

100m

 
 

 

刺客阿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didas官網的2013最新款的adizero跑鞋廣告推出三款輕量跑鞋,feather 3

、boston 4、tempo 6,這三款算是主力的輕量鞋款,其中就屬feather 3 最為

輕量化,這次就將針對adizero  feather 3 來做介紹,之前穿過第二代的

feather 2 也將會在本文將兩代做一個比較。

下圖跑鞋飛奔情景

看到這款第三代feather 在配色上採用漸層色系讓人耳目一新,而乍看之下覺的

怎麼三條線的logo不是很明顯,反而是鞋後跟上方的adizero字樣較吸引目光,

我想近幾年鞋款設計上除了在突顯品牌外最重要的是整體搭配性是否能讓人的目

光停留在鞋子上也是adidas開發新鞋款的重點項目。

放在鞋盒內來看不搶眼但是很耐看,顏色:漸層藍色配上橘紅色的底邊。


鞋盒標示: adizero feather 3 m


貼心小設計:鞋盒上角有一個鞋外觀縮圖讓跑者知道習盒內放的是那雙鞋不然有的

光從型號來看還真分不清楚到底是那一雙,但是前提是要把鞋子放到原來盒子裡

才行,現在我都是按規矩把鞋子一一歸位到原本的盒子裡這樣找鞋就方便多了。


[外觀]第三代的feather在鞋面設計上有別於二代,可以發現鞋面整個撐起來

有點足球鞋的味道,整個鞋面在前端部位呈現立體感很有型。  

有的跑友會擔心撐起來的鞋面會不會造成前腳背空洞感覺而包覆性不足問題

這點在後續的測試中會加以說明。      


這張看來在鞋後端厚度上不算太薄對於避震性有一定的幫助不會因為輕量化而

忽略了這方面的功能要求。


[鞋面科技--sprintweb]再來細看鞋面構造及材質,網格般的鞋面紋路還是立體

的像是滴膠紋理,也有人戲稱很像是蜘蛛人的衣服外觀,以前的sprintweb設計

類似膠帶般分布在鞋面上這次改進成網狀立體般的TPU網層除了在鞋面構造上

看來更有支撐性而且將整個鞋面包覆的更密實,呈現圓弧狀感覺。


和蜘蛛人服裝兩相比較一下還真是像。

在鞋前端也完整包覆住,鞋頭部位網層格子略為偏小緊緊包住前腳指部位,如此

在腳指四週環繞一圈確實保護到前腳指部位而且用手指試壓也很有彈性。


在鞋面中段設計的網層更密且小,再細看整個中段還有點類似綁覆的功能多少具

有固定腳掌中段部位透過鞋帶綁緊後有加乘的固定效果。


網層連接到鞋底對於此雙跑鞋的輕量化更有加分效果。

鞋跟後段adizero字樣雖然中間有數條橫線略過但是正說明此雙跑鞋的輕量血統

證明。


在來看看鞋內裡網布有效的透氣設計讓跑者不用擔心悶熱的困擾。

從鞋面透光度來看真的很棒,從鞋前端到中段以至於後段整體透光性很強而不是

部份透光透氣的半吊子樣,這也是此雙鞋透氣性佳的另一個強項。

另外鞋面網布靠著TPU網層整個支撐起來,比起傳統的鞋面設計更為輕巧

且耐用。

鞋舌部位不會太薄這樣在跑步時有效的保護腳背而且更能夠讓腳穩穩的貼合

整雙跑鞋,更增加跑鞋的舒適性。

關於鞋舌厚薄問題,要是太薄的話對於腳背的包覆支撐性會降低也會造成跑鞋

在運動時移位的困擾。

[鞋底構造]若是有穿過二代 feather的跑友一拿到這雙一定會覺的鞋底怎麼不大

一樣了,原本鞋底前端鏤空狀現在填滿了,這對於鞋重上多少有些影響,而且

在耐磨層上也由原先的少量紋路耐磨現在強化成鞋底四週不管在鞋跟或是前腳掌

部位都有很棒的加強耐磨設計。

這些重新設計概念對於重量的增加會讓習慣二代飛奔超輕的跑者會馬上感覺到

怎麼像是在不同的檔次般,對於這樣的改變相信已經習慣原本feather 2跑鞋

重量跑友會有一點失望。 

在鞋中段有設計穩定足弓的TORSION SYSTEM系統,另外在adidas鞋款上各部

位材質或是特殊設計一般都會將名稱標示在鞋相對應位置但是這雙鞋是沒有看到

以前習慣的設計方式,我想要是有這方面的標註也會讓跑友更安心的確認各部位

使用的技術。


看鞋底前端四週到中間部位都很貼心的加強了耐磨層的設計,讓跑鞋的耐用度

提升不少,我想可能是上一代在這方面的設計有跑友抱怨吧?但是加強了耐磨

性對於鞋重多少些影響。而且這次新款的耐磨層幾乎含蓋整個鞋底除了中間少部

份用其它填充材質取代。

上一代的feather不管在鞋底耐用度還有在鞋面支撐性來看都有跑友提出質疑

我想新一代的feather對於這幾方面已經做了適度的修正以挽回跑者對於這系列

跑鞋的信心。

另外在耐磨層顏色上也漸漸取代原有黑色而改用其它顏色來做為整雙鞋的搭配之

用。

各區塊耐磨層的橫切紋路增加跑鞋對地面的抓地力,不易發生打滑現象。

還有在各區塊耐磨層間的凹槽設計也讓跑鞋不管在前中後段更易彎曲,增加跑步

時的靈活性,這些小地方看似不起眼但是確是讓跑步更以效率的執行關鍵點。



鞋底後段採用較大塊的耐磨層設計。

看鞋跟部位不算薄,在輕量跑鞋系列上提供一定程度的避震效果。

而耐磨層厚度也比feather第二代來的厚一些,更增加耐用度。



[鞋墊]沒有刻意增加鏤空透氣設計,算是一般的鞋墊設計,鞋墊底有些許止滑

顆粒減少跑步時鞋墊異常滑動發生。



 

[鞋帶]採用條紋鑲鏽在藍色鞋帶內有另一種休閒風格,鞋帶頭有adizero字樣。


[adidas feather 2 vs feather 3 比較]

比較二三代feather 鞋就很明顯的發現在鞋面設計上技術的不同,新款的feather

採用滴膠紋理設計讓鞋面更有支撐性也更立體化,而舊款的feather使用寬板的

TPU膠條雖然一樣具有支撐性但是使用後會發生塌陷情形。


從這張來看就可以明顯發現兩款鞋面有極大的不同,新的科技讓鞋面更為輕量

及耐用度更佳。


另外從鞋底來看更是有很大的不同,穿過第二代的跑友抱怨過鞋底很不耐磨

而且鞋面的耐用度也不足,當時還引起一陣的討論激辯,由下圖左側來看

其實我只有在練速度時才會偶而穿feather 2 跑鞋但是可以看到已經磨損掉部份

耐磨條了,但是新款的feather 3 大幅改進了此一缺點強化耐磨增加使用壽命。


feather 2 的耐磨條只有薄薄一層但是在新款上卻是加強一定的厚度。

還有在鞋底前端也填充避震材質一改舊款的鏤空設計。


在鞋底的這些改變增強了耐用度相對的在鞋子重量上就必須犧牲掉了,新款

超過200克的重量在實穿上就是硬比舊款的重量多上一些,而這樣的改變

稍稍會影響原本更輕量化跑友的穿著習慣。


[練跑鞋測]

測試路線:三重區三信陸橋旁自行車道沿線

            蘆洲區成蘆橋往八里方向自行車道            

練跑里程: 0806 12.31 KM

             0808   9.79 KM [間歇訓練]

             0809   7.23 KM

             0810   7.45 KM

             0812  18.89 KM [長距離練跑]

             0813  21.08 KM [長距離練跑]

             0814   9.79  KM

累積里程:         86.54 KM

[實穿鞋測報告]

有了前一代的穿著體會這次收到第三代的feather跑鞋,在外觀上的耳目一新之外

正式上場時硬是要多一點距離來習慣增加的重量,原本擔心TPU新技術的立體

鞋面會讓前腳指打架但是穿上後暖身跑時不的空洞,因為鞋面稍稍撐起後但是腳

板寬度會讓鞋面因為兩邊撐開而下沉些,所以在調整好鞋帶後試著動動腳指沒有

太空洞的感覺。

這次針對此雙輕量跑鞋--feather 3 主要測試重點分為兩方面來討論:

(1)速度跑時的操控性:

既然是adizero系列跑鞋又歸為此系列輕量鞋款有必要在速度上練跑訓練時

試試看操控性如何?

第一次練跑測試後迫不及待的在第二次測試馬上安排了1000m間歇跑課表

也是為了即將到來的永和公益路跑賽10km來做為練習,有了一次測試經驗

也了解到此雙跑鞋在重量上的改變,這次間歇跑一方面想測試跑鞋在速度上的

感覺及抓地力一方面因為週日有比賽所以也不打算以全力衝刺就練練心肺強度

為主。

測試時間在早上七點開始但是已經是大太陽了,配速訂在3'50''不算快但是也不

會太輕鬆的標準,在高溫及速度強度下體會到這雙鞋透氣性很夠,不會有悶熱感

覺,在速度的表現上我個人覺的第二代輕歸輕但是在穩定度上好像會偏掉,

而這雙跑鞋在增加該有的材質及耐用度後雖然重量稍稍加了些但是整體來說

操控性很穩。

再細說明二三代的差異性,二代鞋底鏤空設計重量輕但是在鞋中段穩定性

變的要跑者自己控制鞋觸地及抬腳的動作流暢性,也就是在上一代的跑鞋會有

加速後鞋有點偏掉的感覺,你必須自己做好觸地回彈的控制,但是新一代的跑鞋

在試跑後發現犧牲重量這個因素後雖然會在加速時有一點點的費力,這裡的費

力感覺以我來說是在練1000m間歇跑時想將速度從3'50''提升到3'40''這樣很細

微的時間拉抬,雖然降速跑但是在鞋觸地後再次蹬地轉換時會變的很流暢,

也就是很順的感覺下去衝間歇跑。

~~~~~~~~~~~~~~~~~~~~~~~~~~~~~~~~~~~~~~~~~~~~~~~~

自行車道里程牌 10.8 KM~9.8KM 1000MX5 趟[每趟休息四分內]

3'45''70/3'39''93/3'48''28/3'40''48/3'48''15/

~~~~~~~~~~~~~~~~~~~~~~~~~~~~~~~~~~~~~~~~~~~~~~~~~

(2)長距離跑時的舒適性:

有了速度方面的體驗但是這雙鞋款的定位在於提供一雙輕量的訓練鞋款有必要

在長距離上進行測試才算是一雙夠格的訓練鞋款,在永慢公益賽後隔天連續兩天

進行20km測試跑,在速度上不計較主要是針對長距離時的舒適性體會為主要

測試項目,兩次長距離測試一次18km一次21km,整體感覺上沒有拖腳感覺

在鞋面包覆性來看立體支撐的設計不會造成腳指在鞋前端打架,要是有這個問題

的話很容易造成水泡產生,但是正如前文中提到的腳板往左右兩邊撐開後上面包

覆的鞋面順勢下壓會有些許浮貼效果,所以在長距離測試時很順暢,另外在鞋底

避震上面雖然不比慢跑鞋那樣要求但是已經足夠讓想要進階輕量跑鞋的跑友們

一個不錯的選擇。

第二次測試21km時在大太陽下練跑沒有喝水很痛苦的完成訓練,但是這時也體

會到在體力耗損較多的情形下要是鞋子更笨重會很拖腳,但是這雙輕量跑鞋兼顧

些許避震及透氣及舒適性讓訓練很順利的進行,也達到各階層跑友自己的訓練

效果。







 

 

[鞋測總結]

1.這雙feather 3 輕量跑鞋適合做為跑友練速度及長距離訓練之用,不管在速度

  操控性上及較長里程練跑時的舒適度來看都能達到一定的水準。

2.有穿過feather第二代跑友也許穿上新款的feather時會有點不習慣但是幾次

   練跑後會發現這雙鞋改進為速度和長距離兼顧的好鞋,而舊款的feather

   則在有經驗跑者在速度練習或是路跑比賽時佔了上風。

3.耐用度方面有大幅度的改善,這點是跑友對於輕量跑鞋很重視的一項要求。

4.最新鞋面設計讓腳指有一定的活動空間在跑步時更顯的自然舒服。


[測試里程記錄]

2013.08.06 12.31 KM



2013.08.08 9.79 KM

2013.08.09 7.23 KM

2013.08.10 7.45 KM

2013.08.12 18.89 KM

2013.08.13 21.08 KM

2013.08.14 9.79 KM


刺客阿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didas才在三月份發表了以最新材質製作的energy boost 跑鞋,而在此期間

我有機會和一位鞋測達人互相討論過日後adidas一定會針對原有的鞋款技術搭配

這項新材質鞋底開發新款跑鞋,這次收到的adistar boost就是搭配原有的

避震鞋跟技術FORMOTION配合中底TPU材質研發完成。

而根據官網描述adidas將在2015年之後全面的把原有的EVA中底材質的各款跑

鞋中底換成boost科技也就是TPU材質。

如下圖從外觀來看這雙adistar boost跑鞋配上techfit鞋面和energy boost

真的極為相似,後段會針對這款跑鞋和energy boost做一個細部比較。

七月份將推出的adistar boost跑鞋分為藍色--男款,紫色--女款。

 

這次的男款鞋面藍色配上螢光色系的鞋帶在目光的吸引上很搶眼,對於這一系列

跑鞋相信過些時日還會推出不同配色的鞋款,配色不管是鞋面低調而鞋帶亮眼或

是鞋面鞋帶一同搶鋒頭,就像 energy boost 近期推出不同的配色組合提供跑友

更多的選擇。 

 [techfit 鞋面材質]

先從鞋面來看,這款adistar boost 承襲energy boost 一樣的作風,採用

techfit 科技對於腳的服貼性很強,這點提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在選購時可以

試看看自己原穿著尺寸和大半號鞋款在這兩者間細心體會一下貼合感覺,

我這雙是選擇原跑鞋尺寸,在剛開始穿著時會有一點卡卡的但是這個感覺又不是

真的鞋小所造成的擠壓,剛開始穿時我有放鬆鞋帶換薄襪試穿,沒有特別選購

大半號的adistar boost,但是跑友在試穿時若是覺的卡的程度自己無法接受就

可以大半號處理免的在練跑時擠壓到腳指造成困擾。

techfit布面上搭配powerband對於腳部有支撐性隨著腳部下壓觸地產生擠壓

變形此時powerband膠條發揮穩定腳形的功能。

來談談techfit 材質,一般跑鞋網布設計在穿著上對於前腳掌較沒有貼合感覺

前腳掌較扁平一般網布跑鞋會在這個部位產生空隙而techfit彈性布料類似緊身

衣功效貼合腳部肌肉更能夠在跑步過程中提供保護,而powerband膠條則更穩定

將techfit布料支撐維持腳部線條。

稍後將與energy boost 比較一下techfit的改變之處。

techfit 襪套式鞋面,這樣設計也省去每次跑步鞋舌都會偏一邊的困擾。

 

此款跑鞋對於跑者足弓建議以正常及稍低足弓跑者設計較適合。

[側邊adidas logo]

在鞋面側邊的adidas logo 設計上有穩定足部的功能,這樣的設計在其它廠牌鞋

款上都經常看到,而adidas 將logo套入這模式算是把功能和美觀合而為一

在強調功能性外也不會產生突兀的感覺。

但是在這個地方沒有特別強調因為在鞋面布料上已經強化此一功能這裡只具備輔

的功效。

從下面這張照片來看boost技術取代原先的adiPRENE 及 adiPRENE+ 而對於已

習慣傳統避震材質鞋底的跑友來說需要一點時間來適應,在速度不快的跑友方

這樣的改變也許影響不大,鞋底更緩和的避震及前進動力反而是好事但是對於

速度型跑友來說較軟的材質會需要更多的體力去加給地面讓前進動力維持原有的

能量,這點也需要在後續adidas推出的adizero boost系列的跑鞋身上來做實際

評測才會有更確實的感受。

從前腳掌到腳後跟一整片都是boost科技材質。

[boost 科技]

將TPU 學名:熱塑性聚氨酯(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TPU)

利用製程將TPU顆粒實際吹製成為類似保麗龍的微形能量膠囊,這些能量膠囊

有成千上萬個氣墊小球在跑者的腳底下運作。

在boost科技上跑者會感受到一股穩定的回彈力道,讓跑者每一次觸地回彈

都能將地面回饋力道借由微行能量膠囊的壓縮釋放在一次轉換成前進動能。


 後腳跟穩定底座有支撐腳跟功能。

[FORMOTION 避震系統]

相信穿過adidas慢跑鞋的跑友對於鞋跟的FORMOTION設計不會感到陌生,

記得數年前剛接觸這項設計時對於這項大而重的分離鞋跟設計算是吃足了苦頭,

由如下數年前的資料簡單的區分來看,FORMOTION近幾年也慢慢進階了

對於這項設計我很贊賞,不管在輕量跑鞋或是慢跑鞋款這項設計都提供跑者

對於地面的回饋力道的消減有很大的幫助,以前跑的感覺是怎麼會消弱這麼多的

力道?讓每一步都難以前進但是經過數年的改款對於講究速度型的跑者又想維持

一定的保護在進階版的FORMOTION上已經完美展現出來。

 

 

小巧的FORMOTION設計真的是跑者的一大福音,兼顧避震與速度的考量。



從這張來看即使在FORMOTION鞋跟上方還是鑲嵌了boost科技材質。

鞋跟部位不是只靠FORMOTION來做避震功效而是把boost科技和FORMOTION

搭配在一起使用。


在FORMOTIION鞋跟都加上boost科技讓觸地力道回彈更穩定也更平順的釋放

出來。


[TORSION SYSTEM]

穩定中足的設計是跑鞋在避震性能提升外另一個重點項目,讓跑者能夠自由無慮

的在跑道上馳騁,突然的路面狀況也能迎刃而解不會造成腳部扭傷情形。

若是少了這項設計就像之前測試的一雙adidas跑鞋就有跑友質疑沒了這個還算是

雙正統跑鞋嗎?

十足認為這是跑鞋所應具備的基本功能但是我想每雙跑鞋在設計研發製造一步步

下來經過無數次的測試及修改雖然不一定稱上十全十美但是我想該具備的功能

是不會少的。

[鞋底耐磨材質]

在鞋底耐磨材質上採用了continental 馬牌輪胎耐磨材質,而在數款採用此材質

的跑鞋來看在厚度上算是偏薄的。

雖然厚度減少但是在耐用度上並沒有減少,相反的更能減少一定的重量

在性能及重量上取得一個絕佳平衡點,而在鞋跟後段也特別的往後做些許的沿伸

這點對於後腳跟磨損保護又是一項考慮周詳的設計,對於大部份後腳跟著地而經

常磨損到腳跟的跑友來說這項小改變確實幫助很大。

看鞋底耐磨層花紋強調外側邊緣處理對於鞋前緣觸地增加使用壽命。



在鞋跟末端也就是跑者最常磨損部位延伸處理,增加跑鞋使用壽命。


[micoach]跑步晶片置入孔設計,旁邊的了拉繩讓跑者很方便的取出晶片。

[鞋墊]

算是厚度不算薄的設計,在保護腳底上等於是加了一層保險裝置,柔軟舒服的

材質讓跑者在鞋中底均量回饋上傳後再經過此鞋底更能達到以效防震要求

不過此款鞋墊沒有多做透氣處理相對來說對於要求鞋底散熱的跑友來說可能會稍

微有點微詞。


從這張來看鞋墊厚度真的不算薄。



鞋墊底部稍稍有點防滑處理。


[energy boost vs adistar boost  ]

接下來比較看看和前幾個月推出的energy boost有何不同?


整體來看是大同小異但是從各部位一一深入來看

[鞋面比較]

很明顯的前腳掌的powerband 設計從原先的兩圈間隔較遠到這款adistar

boost 來看將兩條橫跨powerband的膠條移近了。

從這張來看連續兩條powerband膠條比起之前的設計更能有效貼合前腳背

第一條更為往前接近鞋尖處也就是在前腳掌前緣處,第二條膠條位置相對來說

接近腳指中段部位這幾處活動性較多透過powerband設計隨著步伐移動適時調整

位置。

[鞋帶孔]從原先的五孔設計而adistar boost則是7孔設計,孔數對於鞋面包覆性

及穿著舒適性都有一定影響,基本上最後一孔不用因為即使穿上了那鞋帶也不夠

綁了,

[鞋中底 boost 科技厚度]

從這張鞋後跟比較tpu材質厚度,實際量測發現adistar boost 2.5 cm

energy boost 3.0 cm 在材質中間交接處也就是下面那雙tpu材質中央的交接

線energy boost 較偏中央而adistar boost 則往上移到近鞋底部位。

在腳跟後端耐磨層延伸也adistar boost 也比 energy boost 來的淺些也就是沒

有那麼外露了。


[鞋底耐磨層]

兩者花紋風格不同,energy boost 採用直條紋路而adistar boost 則採用

橫條紋路設計。adistar boost耐磨層在前腳掌從觸地端往另一側延伸。


[鞋測記錄] 

測試路線:成蘆橋--關渡宮方向自行車道 ;

            三信陸橋--蘆洲紅橋--關渡橋方向自行車道

測試路面:平坦柏油路面(中間一段為水泥路面)

0628 測試里程:8.49 km

0629 測試里程: 16.85 km

0630 測試里程: 19.82 km

     總測試里程: 45.16 km

[第一次測試練跑]

在開始測試時因為已經有之前energy boost經驗所以心裡已經有底對於boost

科技觸地的感覺能夠清楚掌握住,在穿上adistar boost 進行測試時發現

原本很明顯的穩定回彈力道現在不是那麼明確了,後腳跟換成FORMOTION

科技讓boost科技的展現稍稍往後退了一些,也就是觸地回彈感受沒有那麼強烈

了,第一次試穿剛開始點擔心techfit襪套式鞋面是否會過緊但是稍稍調整鞋帶

鬆緊後在跑步的過程裡沒有任何不適感。

所以之前心裡擔心會卡腳的問題不存在,而這也和鞋子型號或是鞋形偏小的擠壓

感不同,鞋面浮貼在腳背上不會造成太大的壓迫感。

在之後兩次試跑我直接把里程拉長想看看在長距離下剛穿的adistar boost會不

會對於腳有任何的影響?

[第二次測試練跑]

第二次06/29試跑和跑友一同從成蘆橋往關渡宮跑去中間有一段試衝了聖景路爬

坡,還有在關渡自然公園後段衝刺,雖然這雙跑鞋鞋重約310公克但是在加速

上不會感覺憋腳但是要想長時間拉速度我想以我的實力來說那是差的遠了

所以這雙鞋給我的感覺是一雙絕佳的訓練鞋款,以跑者需求來看很適合練跑速度

在5分到5分半的跑友穿著,要想進五分內就要再多花點力但是對於跑者來說

就可能會覺的費力了。

[第三次測試練跑]

第三次 06/30 獨跑三信陸橋往關渡橋路線,這次練跑重點在把速度控制在

五分到五分半中間很舒服的速度,鞋底的FORMOTION避震系統讓每一步很順暢

回想起以前對於FORMOTION的害怕現在的進階版本真的讓人十分的欣賞

對於energy boost 純 tpu材質鞋底我還是怕怕的,因為習慣鞋底有點硬的回彈

感覺對我來說是比較實際的,而穩定回彈的回饋力道多少還是會消弱前進動能。

這就像有的跑者喜歡硬鞋底而有的極度偏好軟Q的鞋底設計,而對於選購一雙

適合自己的跑鞋只有親身體會,而這雙adistar boost 跑鞋真的野心很大

是兩者通吃,所以說實在話我還是喜歡穿上結合傳統adidas鞋底科技的跑鞋








 

[測試心得總結]

1.穿過之前adistar跑鞋跑友對於這款更換新的中底tpu材質會有一番新的體驗

  對於想體會boost科技但是又想保有adidas舊有的避震技術這款新的adistar 

  boost 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2.在速度和避震上可以達到一個平衡點,測試幾次長距離練跑覺的兼顧舒適度

  和加速性,雖然不像adizero鞋款來的輕量但是在長距離練跑時穿插幾段拉速

  測試也還不錯。

3.adistar boost 是一雙符合很多跑友需求的訓練鞋款,在長距離練跑時能保有

  一定的舒適性,techfit鞋面貼合雙腳讓跑步更加輕鬆。

  

[練跑里程速度記錄]

2013.06.28   8.49 km



2013.06.29  16.85 km



2013.06.30   19.82 km

 

刺客阿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穿過幾雙Climacool 跑鞋對於adidas將這雙以透氣為主打功能的跑鞋

已經有深刻的印象,今年2013年adidas又推出了新款的Climacool Revolution

跑鞋而這款Revolution跑鞋在2005年也推出過看看當時的跑鞋外觀和最新款的

比較一下還真有些許神似之處。


Climacool 技術可以說是adidas針對跑鞋散熱所特別加以研發的鞋款技術,

從鞋底到鞋側邊以至於最常見的鞋面網布設計等多方面達到足部降溫效果

官方文件提到降溫效果在溫度及溼度上達到20%,我想光是這點對於跑步有明顯

腳底出汗的跑友來說真是一大福音。

以下照片是本次測試Climacool跑鞋顏色,整個黃色系只在鞋底以白色邊墊底呈

現。

這款跑鞋也找來足球明星beckham來代言這雙跑鞋,可見adidas對於這款跑鞋

的重視程度,當然跑友也許也會有不同的意見,但是在市場行銷上來說

曝光率還是品牌維持的首要目地。

這次Revolution系列跑鞋還是維持一慣作風單一色系為主,顏色使用上很大膽

就是抓緊流行時尚潮流,讓跑鞋也能夠很休閒。

從這張來看鞋前端維持毛毛蟲系列的設計原樣但是較以往略為縮短了些,佔不到

一半的鞋底。

之前毛毛蟲系列鞋底設計和這次新款Revolution比較,在鞋底彎曲程度上這次

設計會只限於腳部前端位置和以往全鞋底設計有所差別。

 鞋底後段採用一體成型材質更增加鏤空設計讓鞋底側面能夠更加透氣,從側邊

可以一眼望到對面,真是透氣十足的設計,當然除了這項設計外還有其它方面

的輔助才能達到官網所述減少熱氣和溼氣累積在鞋內造成跑步時腳的悶熱感覺。


鞋面網布設計不算大孔,也許跑友會有疑慮是否對於排除熱氣會造成些許影響,

這點在這款跑鞋上採用熱熔技術將不同材料接合在一起取代傳統縫合方式使的透

氣面積增加、散熱效果更加明顯。

大面積的透氣材質讓散熱效果更好。


前腳掌切割段設計讓足部在彎曲時更加輕鬆自在,前腳掌到腳指靈活度不受影響


鞋底中後段鏤空設計靈感來自---鯊魚鰓裂。


同樣靈感也來自類似跑車進氣孔設計原理來打造此雙跑鞋。


再看看這個設計會發現真的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真棒的設計概念。


另外針對男女腳型不同在此款跑鞋設計上在鞋頭部位也稍有不同。

男女腳型在中等腳長下腳圍換差到10mm左右所以這款跑鞋在這點設計了男女

不同的鞋頭,減少女生腳指拇囊炎發生的機率。

[女款Climacool Revolution 跑鞋]

 

[鞋底設計]

剛剛看到鞋面及鞋側透氣設計後接下來看看鞋底有那些不一樣的改變。

鞋底前緣遵循毛毛蟲鞋底設計概念讓腳指及前腳掌跑步更加靈活不會彆扭。

鞋底後端沿續鞋側排氣孔概念讓360度透氣更完美呈現。


細看鞋底前端分割許多小塊方格讓前腳掌在跑步時更緊貼地面讓跑步的流暢性

更能夠一氣呵成。

且在鞋底耐磨紋路上也在中間和側邊有所不同讓跑步時鞋底觸地磨擦達到

更完美境界。


此項設計類似 Climacool Freshride前腳掌分割區塊,但是直接比較發現新一代

Revolution在細部分割更多且增加更多的透氣設計就是要達到高散熱及絕對

舒適的穿著體驗。

[下圖Climacool Freshride鞋底比較]

 

鞋底後端則將鞋側邊透氣開孔延伸到鞋底位置,關於這點設計有跑友質疑增加

此項設計會將鞋底穩定足部功能消弱,後續實測發現在鞋後跟有類似凹槽設計

將腳從中段到後腳跟穩穩固定在鞋中後段上,此項設計彌補了鞋底的穩定足部的

功能更能夠保護雙腳免於不當的滑動造成傷害。


雙層式多空設計鞋底的八個開孔就是要讓鞋內大部份熱氣散出。


透氣孔由這張圖來看真是透亮無比。

側邊網布一樣透氣性十足。

從外往內看一樣透氣。


鞋底四週配上耐磨ADIWEAR材質。

鞋中底避震材質讓雙腳在跑步時減少地面回饋力道,更能保護雙腳。


耐磨材質厚度不算厚,至於能耐用多久端看跑者的跑步習慣及跑姿而定。


[鞋墊]

看到鞋墊設計一樣為了強化散熱功能就是一整個打洞讓熱氣盡可能的從腳底往下

傳送


鞋墊下方就是鏤空的鞋底。

細看鞋墊洞孔真的像以前小時候穿的洞洞內衣,熱氣從這歇小孔往外傳送。


鞋墊背面紋路增加鞋墊止滑效果。


鞋墊厚度比起一般跑鞋不算厚。


[其它介紹]

跑鞋標示牌:最後是CHN 27.0 要小心不要看錯了,若是要看JP要看前一個尺

寸。



跑鞋洗滌注意事項,一般我都是穿一到兩週換鞋練跑裝箱前會洗跑鞋,就是用一

般洗衣粉稍微洗刷鞋底和鞋面鞋帶不拆,一雙鞋花不到十分鐘沖乾淨後脫水

放到陽台晾乾大概一到兩天就完全乾了再裝回鞋盒,有的跑友擔心鞋子洗了

會脫膠這點我沒遇過。



[幾款我穿過的Climacool 跑鞋比較]

[和 Climacool Seduction 比較]

從鞋前端來看Seduction紋路設計稍稍阻擋了散熱效果,Revolution則是

將散熱孔盡可能的不受到阻擋。

鞋後跟雖然不像Seduction那樣好比賽車座椅般將足部固定但是借由Revolution

鞋跟TPU鏤空設計加上略為凹陷設計還是彌補了這裡的不足。


在鞋底方面就大大不同了,Seduction只在四週有耐磨層中間全部打孔透氣

而Revolution則是改良後將前腳掌做毛毛蟲區塊設計讓跑步時更順暢

而透氣孔則在足後跟加強。


[和 Climacool Regulate 比較]

這裡比較Regulate則Revolution是十足佔領透氣性最佳寶座。


鞋後跟Regulate則是穩定後腳跟強項,而這雙Regulate跑鞋有另一個優勢

就是重量很輕所以這雙跑鞋被我歸為速度訓練鞋款收藏中,平常一到兩個月會

拿出來穿進行速度練跑。


鞋底透氣上也和Revolution大不相同。


[和Climacool Gazelle 365 比較]

我最早期的Climacool跑鞋就屬這款Gazelle 365跑鞋,這雙主打鞋面散熱

而這個強項我認為真的很強,在穿著上有很明顯的透涼感受。

看這個網孔大的嚇人吧。這雙跑鞋很好穿記得我還去補鞋底繼續服役,但是

再磨底後就被我歸類為淘汰跑鞋了。



[鞋測記錄]

平時練跑路線:八里自行車道、重陽橋沿線、觀音山爬坡。

測試里程:

0424 9.53KM

0425 7.85KM

0426 5.57KM

0429 3.26KM

0430 5.86KM

0501 20.86KM

累積鞋測練跑里程: 52.93 KM

[鞋測心得]

初次穿上這款跑鞋感覺重量比起慢跑鞋稍輕些,剛開始還在適應階段不敢加速跑

就慢慢的和跑友一同邊跑邊聊體會這雙主打透氣性強項的跑鞋,當天溫度不算

高加上練跑里程沒有拉長所以對於散熱功能沒有很大的感受,只在最後收操

前和跑友一同拉了一下速度,從四分速直接開到三分半但是只維持了不到

100m就打住因為等級不夠撐不久,回到橋下結束這雙跑鞋初體驗。




  

第二次試跑剛好遇到下小雨原本在成蘆橋下慢跑因為週日要參加樂活盃馬拉松賽

所以就不拉速度了,剛好借由慢跑好好體會一下這雙透氣性如何?

對於跑鞋散熱我比較在意的是鞋子若是濕透那跑起來就會很悶熱但是這雙跑鞋主

打的散熱功能應該主要針對大熱天練跑時跑鞋的透氣性及舒適度,昨天網路上有

跑友質疑這雙跑鞋對於腳底支撐性較差的評價,一時沒有回答因為只有實測

才能夠知道這款Revolution跑鞋到底是否有沒有這方面的問題?

在成蘆橋下測試轉彎時腳底是否會有打滑或是鞋底支撐性較差感覺,幾次測試

發現即使在急速轉彎時也只是輕微的滑動感,在增加鞋底透氣孔對於腳底穩定性

能沒有特別異常的減少,我想對於跑鞋設計上有些時候只用看的也許會主觀認為

缺乏某些功能但是這些猜測都需要真正試跑過才能下定論。

跑了一段橋下後接著和跑友在堤防衝刺一段再次測試此款跑鞋的操控性能

真的很棒,雖然不像輕量跑鞋可以很盡情的加速但是至少能夠有一定程度表現。

 

 

在加速上有足夠的穩定表現。


 第三練跑測試剛好遇到賽前減量而也正好遇到大熱天正是發揮這款跑鞋性能的時

候,慢跑時感覺到當天氣熱的時候鞋底透氣孔有效的導流腳底的熱氣到外面去

越長的距離這感覺我想越明顯,而鞋底前端的毛毛蟲分割區塊設計讓跑步時

鞋底觸地時順著鞋底慢慢拉起時成一弧度順勢前進。



在彎曲測試時很輕易的就可以將鞋底配合腳觸地時的彎曲情形完美的呈現

有點像是鞋前端---類赤足感覺,而這也是近幾年多家跑鞋所致力推行的鞋款

設計重點項目。


從鞋後來看區塊配合彎曲情形。



第四次練跑時先是慢跑2km後進行新光登高賽的賽前練習,選擇到河堤邊上

在越堤樓梯上進行40趟的登頂練習,這項練習主要重點在於腳部快速的上階梯

動作放的輕快不要異常用力情形,穿上Revolution跑鞋很輕易的就完成這項挑戰

只是在最後幾趟加速時因為間歇實力還是弱了些在衝刺最後有缺氧感覺,小走一

段慢慢恢復再慢跑往崗哨前進在最後500m時加速一段五分內結束今日練跑。

這次有別於練跑的測試剛好體會到鞋底前端分鴿區塊在階梯間快速移動的流暢感

爬梯時利用其腳掌快速交替往上登頂。 



 

第五次練跑前先在凌晨四點半時在住家公寓四樓梯間進行11趟的登高練習

稍做休息後到六點時轉往成蘆橋進行今日慢跑訓練,今天碰上雨季來臨

到橋下前就是大雨不斷加上週日山路比賽大腿還是有太多乳酸沒有排掉,

那就慢慢跑好了,跑了一段時間後剛好遇到蘆慢跑友山路練習回來就一同

慢跑橋下,跑到近七點時看雨勢已經減緩就和跑友一同往外面跑去,

體會到透氣性佳的跑鞋這時真的太透氣了,只要一經過小小積水就會因為鞋底

透氣孔回滲到鞋內來,雖然此時外面沒雨地面也只是一點點積水但是我的

Revolution跑鞋已經濕透了。



[鞋測總結]

1.此款跑鞋對於腳底很容易流汗的跑友來說很適合,鞋子四週及鞋底透氣孔設計

  對於排除足部熱氣有一定的效果。

2.鞋中底支撐穩定性經過測試後沒有很大問題,若是對此有疑慮跑友可以借由

  試穿試跑等活動親身體驗看看。

3.鞋面網布開孔若是能夠再加大對於熱氣的散去會有明顯的效果產生。

4.在鞋帶設計上這款Revolution跑鞋鞋帶長度上有點偏短,在質料上我想可以

  在改進一些,觸感上摸起來很普通。

5.透涼的感覺在每位試穿跑友身上體會各不相同,如何針對這款以此功能為主打

  項目上以實驗數據來強化這個優點會是另一個加深跑友印象的方法。

6.鞋底鏤空在跑到稍微積水的路面時會很快回滲到鞋內這時鞋內會有瞬間濕透的

  感覺,這點在前文鞋測中有提到這款跑鞋在炎熱氣候下會有一定的透涼效果

  但是當氣候是濕熱或是濕冷時在練跑當時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7.有一兩次穿脫鞋子時發現鞋墊會跟著移位像是被拉到外面來的感覺,我想在這

  方面可能是因為抽掉鞋墊來看是一層透氣網布而鞋墊與它的磨擦力相對來說不

  算大所以會產生滑動感覺。

8.如何達到這雙跑鞋所說的散熱20%效果,我想了想應該要試看看不穿襪子

  進行試跑,在此雙跑鞋廣告中beckham就是沒穿襪子,我除了穿赤足鞋

還真的很少不穿襪子跑步,因為皮薄怕磨破皮。

(以上幾點測試心得分享這雙Climacool Revolution跑鞋穿著感受)


刺客阿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didas 13日在紐約發表了最新款的energy boost 跑鞋,與會來賓包含全球

400家媒體記者一起揭開這款經過多年研發號稱是"劃時代的新產品"--全新的中

底技術,看到發表會盛大場面很令人驚訝這款搭載最新科技的跑鞋到底有多神~


我收到的這雙最新款的energy boost 是整雙全紅系列的,初次看到鞋底會以為

是保麗龍材質的中底設計。

而在開始欣賞這款跑鞋前有必要先對boost這項新科技了解一番。

這雙跑鞋運用最新boost科技,而什麼是boost?

就是將TPU 學名:熱塑性聚氨酯(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TPU)

利用製程將TPU顆粒實際吹製成為如下的看似保麗龍的微型能量膠囊,這些能

量膠囊就好有成千上萬個氣墊小球在跑者的腳底下運作。


這些能量膠囊集結在一起成為這款energy boost 跑鞋中底材質。

獨特的細胞結構


下圖為TPU 顆粒原料

[基本運作原理]

而這些能量膠囊是如何運作的?

當受到壓力時這一顆顆的獨特的細胞結構會因為相互擠壓而儲存能量將動能轉

為彈力能量當一個個能量囊被壓縮後再轉化這些壓力釋放出來提供跑者前

動力。好比是彈簧受到擠壓後回彈感覺,但是這個能量膠囊不是單一方向的而

在所有接觸面都會有反彈力道更為均勻也減少能量的耗損。

 

儲存能量然後釋放出來。

[boost和傳統材質比較實驗]

 

boost 和傳統中底EVA材質彈力比較:

adidas 跑鞋長期以來都是採用adiPRENE 技術也就是EVA(Ethylene Vinyl 

Acetate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材質做為跑鞋中底材料。

這次將EVA 和boost做一個比較相信會更為清楚兩種材質的差異性,實驗時將鐵

從高處放下當底下boost時反彈力道最大而EVA相對來說減化了較多的

力,也就是消耗較多的能量,這點對於跑者來說就是一樣的施力但是boost消

能量較少,也就是更省力的將跑步動能傳遞下去


[boost特色]

boost彈性佳在耐高溫及低溫能力(攝氏+40到-20度)相對於傳統EVA材質高達三

的優勢,在耐用都上官方文件強調即使經過500公里的測試跑後還是和剛出廠

時一樣彈性,這點必須經過實測才可以很明確的知道個中差異,這次測試恐怕

還沒辦法試到這個程度就留待數個月後的穿後感覺再來詳述,而這點也會是一個

很重要的耐用度參考。

其它方面針對TPU材質本身來看具有強度高、韌性好、耐磨、耐寒、耐水等多項

優點,再經過和adidas合作知名化工公司BASF加工後生產出更具有優勢的跑鞋

中底材料。

為了確保boost材質在極端溫度效能,特別在40度高溫及零下20低溫下測試

跑鞋彈性及高溫對於材質的膨脹或是低溫造成收縮問題影響到boost表現,這使

的跑者不用擔心溫度會影響boost的運作。

耐低溫測試:


耐高溫測試:

[energy boost 開箱] 

這次外盒印有boost字樣一改之前adidas 鞋盒全黑設計概念,說明這款鞋會是

和之前的跑鞋做一個明顯區隔。


關於這次的energy boost 跑鞋在鞋子型號上的問題,一般我是穿著jp 28 cm的

跑鞋但是這次在這款energy boost跑鞋我加大半號才能夠適應,但是試穿過

jp 28cm 28.5cm 29cm 之間的差距都很接近,要穿上後走動幾次才能決定你

是大半號還是需要何尺寸。


官網也提到因為鞋尖使用techfit 材質在鞋子選購上建議加大半號選購。

一眼看上紅色系的energy boost 比黑色系列的更為搶眼。


其它energy boost 系列配色。

搭載最新科技的跑鞋就像3C產品一樣除了外觀賞心悅目外內在也是最新核心處理

器。


從側面來看鞋底上半部時尚感鞋底則是在外觀及配色上稍微遜色些,不知道之後

推出的boost產品在鞋底配色上會不會做變化,或是在鞋底外圍搭配不一樣的包

覆層。


從這張來看鞋底厚度真的有點高度。

從這張來看有點類似早期某廠牌的--蜂巢結構,記得它是做在鞋底中央部位

不過這已經是陳年往事了。

實際測量結果約 3 cm ,這和adidas的SNOVA系列高度是差不多的在鞋跟部位

少了原本的Formotion後感覺鞋底變厚了其實高度是一樣的。

再接下來推出搭載boost 科技的其它款跑鞋上這厚度會跟著做調整以便有合適的

避震感及鞋重。

鞋尖前端厚度約 1 cm 

鞋後跟支撐座一體成型,有效支撐腳跟讓跑步時減少不必要的晃動,對於腳踝

的支撐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從腳踝兩側橫跨腳後跟位置。

鞋跟側邊印有energy boost 字樣

[鞋面科技-- techfit]

這次adidas 將原本運用在techfit緊身衣材質運用在energy boost 的鞋面上

由下圖來看由內部手指擠壓看到彈性布面設計把雙腳很貼合的包覆住,一方面

沒有過多的壓迫感也提供雙腳更靈活的運用。

記得以前剛練跑時就經常穿緊身褲練跑喜歡那種包覆感對於肌肉的使力運用

也很順暢,而techfit的設計更是讓跑步肌肉的震動減到最低使的雙腳和跑鞋

更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若是有在穿赤足跑鞋的跑友就知道赤足鞋面更貼合雙腳

而這項設計很接近那種感覺,但是 techfit布料更有彈性沒有壓迫感。

這次將techfit新科技用在energy boost跑鞋上更是值得一試。


techfit整個鞋面一體成型,外圍多加了品牌logo布面,所以在穿著上感覺整隻腳

都包覆在彈性布面裡。

可以看到幾乎有整過腳包覆在techfit彈性布面裡。

[鞋底材質] 

在中底boost材質之下搭配了adiWEAR耐磨底層設計讓跑鞋使用壽命更長,

耐磨橡膠讓跑鞋在水泥路面柏油路面使用時更能減少磨擦耗損發生,至於能夠

使用幾公里也和跑者的跑姿有很大關係,記得剛開始跑步時鞋子大概半年就會

磨到中底材質但是隨著跑姿改變鞋子的使用壽命相對來說延長兩到三倍時間。

前腳掌耐磨材質,為了減少重量在中間部位鏤空露出boost材質。

後腳跟只在四週有耐磨材質中間部位完全鏤空,從這裡也可以看到跑鞋為了重量

在許多地方細心考慮,當然成本因素也是原因之一。

鞋底後端耐磨層做的突出鞋跟一些,這樣應該是為了防止跑者使用一段時間後

鞋跟磨損後直接磨到boost材質而設計的,將adiWEAR 耐磨層往後多加一點

可以避免磨損過早發生。



從這張來看就很清楚了,尾端突出中底材質一些,中間部位是torsion system 

延申到整個鞋底。

[鞋墊]

鞋底擁有彈性佳的boost材質但是鞋墊也不馬虎,絨布表面柔軟舒適耐磨。


鞋墊背面細紋刻痕


 鞋墊富有彈性等於是加了第二道的保護。

看厚度近 5mm 踏上去剛剛好不會太厚。


[相容於micoach 步伐傳感器配置 ]

設計有方便拿去步伐傳感器晶片的抽取繩,不然以前都只有一個凹槽要用手去挖

才取的下來。


[總覽]

官網公告鞋重約269克,很適合一般跑友平時訓練或是比賽穿著,在鞋面配有

techfit材質在穿著上很合腳。


側面品牌logo 銀灰色系很有質感

[torsion system 系統]

鞋底中央為torsion system,部位在鞋墊底部和boost材質中間只有部份外露在

鞋底正中間 ,在鞋底中央交叉往前後延伸到鞋尖和鞋底功能上具有穩定步伐的功

能這也是adidas鞋款基本配備。


[型號增列]

這次型號區別上多加了CHN 剛拿到時我就誤認這是JP 尺寸還以為小半號,這點

在選購時跑者要多加注意。

在鞋盒型號最下方多出的CHN 型號區別。


[測試心得]

在剛開始試穿時為了選擇合適的尺寸就花了一點時間,我穿的尺寸是jp 28cm

在嘗試了原尺寸、大半號、大一號後三雙的感覺很接近只是在鞋子前端的緊繃

感覺稍有不同,我原本不知道官網所提供的建議選擇大半號穿著訊息,試穿後

才正式定案穿著28.5cm大半號尺寸,而這也提供給跑者在選購上一點參考依據

第一次穿上的感覺就很特別,鞋面包覆性很貼但是不是緊的感覺,之前穿過赤足

鞋款是緊緊包覆而這雙energy boost採用techfit材質貼的感覺是舒服的,沒有

壓迫感。

這雙鞋在測試前我就定位在好好體會穿卓感覺而不是在速度上的要求,首次穿著

時進行了稍快節奏的練跑想試試這雙鞋在廣告文宣寫的--強大能量回饋系統,

在初次踏出步伐時就很明顯的發現鞋底boost材質的魅力,回彈的感覺是綿密的

穩定的抬升,和以往adidas adiPRENE材質回彈的感覺稍有不同,以前的EVA

材質是稍硬一點的沒有特別明顯的回彈若是加上adidas配備的Formotion避震

系統那感覺是下沉再上抬,而 energy boost 的彈力很穩定但不是跳耀式的

提升,我逐漸將速度拉高到4'30''更體會到能量膠囊一個個受到擠壓再膨漲反彈

心裡就是這一個畫面,還有影片中所測試的鐵球落在boost材質上很有效率的

反彈較大高度,這些到底有什麼用呢? 

跑步運動很簡單就是把腳跨出去踏地後蹬收腳一個個連貫動作的重覆進行,

而這要講還真是簡單但是確是很難的,能夠又效率的跑步會把跑者的體能發揮到

極限,要在均速下穩定的前進只有透過更有效率的跑步姿勢來完成。

而跑鞋的選擇就是讓我們在保護雙腳下提供更有效率的完成這一連續動作,

首次的測試練跑很順利稍微拉抬一下速度很順利雖然速度上不一定是快很多

而這也不是這款跑鞋的設計重點但是完美的彈性體會真的令我很驚訝。

這雙跑鞋的重點測試項目會是在長距離練跑下的感覺體會,所以前三次我並沒有

放開腳步的衝速度而在更熟悉鞋子性能後進行了一次40km的LSD試跑,這個才

是真正能夠表現出boost材質的優點在那?

2月24日出發練跑剛開始慢跑8km後先試試練幾次爬坡測試順便當作是即將

而來的3/10雙溪馬的山路演練,試跑三趟速度刻意放慢沒有像之前練爬坡間歇

時的上坡衝刺,不費力的爬坡是一次新的體會,很順暢的沒有阻礙的完成三次

爬坡練習,前段完成10多公里的練跑後往淡水出發,後面里程繞跑到淡江大學後

又參加了滬尾健走活動,又是跑了一小段爬坡路線不陡但是有練到,回程最後

13km真是夠嗆的了,雖然只靠兩罐礦泉水補給但是energy boost 很給力

讓我無傷無痛完成40km長距離測試練跑,速度不快但是顯現出這雙跑鞋

優點不費力的完成長距離練跑。

之後的幾次測試練跑距離都不長最遠也只到24km,總測試里程122km不算多

而這雙鞋還需要靠更長的時間測試才知道真正的耐用度如何?官方文件

說明到使用500km都保有剛出廠時的彈力,這點留待後續測試再來體會。

一項研發多年的產品也唯有靠更多的測試修改才能達到完美的境界,我想後續

adidas搭載boost的產品會越來越多也會有更多人真正實際體會這項新科技的

優點。

[02/23 5km測試跑+緩和跑共12.11km]

[02/22成蘆橋下雨天練跑9km]

(踏上新科技energy boost 是另一種跑步感受)






[能穿上adidas最新科技跑鞋跑步是幸福的左腳前端外掛搭載micoach 步伐傳感

器]

 


 [鞋測總結]

1.最新科技材質boost確實不同凡響,每一步回彈力道穩定增加讓跑步效率提升

  減少體力不必要的耗損。

2.全鞋底相同boost材質讓鞋底觸地回彈更一致性,沒有轉換腳步動作的問題,

  讓跑步動作更為流暢。

3.energy boost 跑鞋更適合速度不快的跑者穿著,讓體力能夠更完整的發揮在

   前進動力上。

4.此款跑鞋耐用度是一個滿重要的參考指標,這留待更長里程及更多次的練跑測

   試來驗證。

5.對於是否穿上這雙跑鞋會跑的更快些,我想這不是energy boost強調的重點

   而是將跑步時體力達到更好的發揮減少每一步浪費的體力耗損,若是跑者針對

   自我跑姿慢慢修正落地感覺從重踩地面逐步提升到輕觸地回彈力道搭配上此款   

   跑鞋會是如虎添翼,練跑時由慢到快用心逐漸體此款新科技跑鞋所帶來的全

   新感受

6.選購此款跑鞋時多試看看比自己穿著一樣型號及大半號鞋試試個中差異,鞋尖

   鬆緊度及鞋後跟的寬鬆才能找到較合適的尺寸。

7.此款跑鞋重點項目在於長距離比賽或是練跑後段跑者體力不濟時如何利用剩餘

   體力做更有效的運用節省不必要的浪費。

[測試後補記]

今日3/4換穿adidas另一款adizero feather 2 跑鞋測試10km速度跑,之前已

經適應了energy boost跑鞋的緩衝彈力今日換穿adidas EVA鞋底的跑鞋後

真的差距頗大,踏地後整個回饋力道變的很強剛開始還有點怕怕的後來暖身1KM

後才慢慢適應,也許穿著energy boost一段時間後會感覺沒那麼明顯的彈力

其實腳底已經記下了那種感覺像是習慣了一樣再換穿原本的EVA材質就會感覺

怎麼鞋底變硬了,這一比較分出個中差異也只有實際感受最真實。

[測試里程]

0221 13.13 KM

0222  8.93  KM 

0223 12.11 KM

0224 40.16 KM (LSD練跑)

0226 9.21 KM

0227 5.36 KM

0228 24.18 KM(LSD練跑)

0301 9.16 KM

累積練跑測試里程: 122.24 KM

[測試跑速度圖表]



 







 

刺客阿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年了啊~~一次三雙 嚇死我了


刺客阿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1 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