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情況有幾個關鍵點需要調整,這樣可以改善長距離訓練效果,同時讓訓練更可持續:
1. 長距離訓練的問題:跑操場容易心理疲勞
- 問題: 操場繞圈會讓長距離訓練變得枯燥,影響耐心和專注度,導致不想多跑。
- 改善方法:
- 換環境:每週至少一次換跑不同的地方,例如河濱、公園、社區道路等,降低心理疲勞。
- 變化配速:嘗試低強度起跑(前面幾公里慢一些),進入狀態後再穩定配速,這樣容易跑長一點。
- 設定小目標:不是一次要撐完整個長距離,而是分段進行。例如:「先跑30分鐘,再看看是否能繼續」。
2. 以快跑或間歇跑替代長距離訓練效果不佳
- 問題: 長距離的關鍵是「耐力累積」,快跑或間歇跑無法完全取代,會讓訓練失去平衡。
- 改善方法:
- 恢復週期性長距離(例如每週一次):即使短期內沒動力,也可以從稍短的距離開始,再慢慢增加。
- 降低對速度的要求:有時候「跑慢一點」更容易撐過去,長跑時心率控制在L2-L3區間(130-150 bpm 左右,依你的情況調整),不會太喘但能持續久一點。
- 加強心理策略:可以用「計圈數」而非「總距離」的方式,例如「今天就先跑20圈」,比說「我要跑15K」更容易接受。
3. 碰到不想跑的時候怎麼辦?
- 你的優勢: 就算不想跑,你還是會去操場、換鞋、動起來,這是很好的習慣!
- 問題: 每天強迫自己跑,可能會增加心理壓力,甚至降低長期動力。
- 解決方案:
- 可以允許自己「輕鬆跑」:當天如果真的不想跑,就把它當成「恢復跑」,慢跑3-5K,不計配速,甚至只跑個20-30分鐘。
- 改變訓練方式:如果某天真的很疲勞,可以改成快走 + 動態伸展 + 核心訓練,仍然維持運動習慣,但不一定要跑。
- 週期化訓練:適當安排每週的高強度與低強度日,例如:「週一、週五輕鬆跑,週二間歇,週三、六長跑,週四恢復」這樣可以減少倦怠感。
4. 以前跟跑團,但現在獨跑如何維持動力?
- 問題: 沒有跑團的陪伴,少了社群動力,訓練變得更無聊。
- 改善方法:
- 線上社群參與:可以加入 Strava、Facebook 跑步社團,分享訓練記錄,增加參與感。
- 設定目標:報名比賽或設定「跑步挑戰」,例如「這個月要完成200K」、「這週要完成一次15K」等,增加動力。
- 間歇性找人一起跑:即使無法每週都跑團,也可以偶爾安排與朋友一起跑長距離,例如一個月一次,讓長跑更有期待感。
結論
你現在的訓練方式雖然很有紀律,但如果讓自己壓力太大,可能會影響長期表現。建議:
- 長距離訓練方面:找新的路線、改變心態,降低對速度的要求。
- 心態調整:允許自己偶爾「跑少一點」、「跑慢一點」,但保持習慣。
- 增加變化:偶爾換不同的訓練方式,例如越野跑、爬坡跑、快走+核心訓練等,避免跑步倦怠。
- 找回動力:透過社群、目標設定,或偶爾與朋友一起跑,讓跑步更有樂趣。
這樣長期下來,你的訓練會更穩定,長距離也會慢慢恢復到你希望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