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一周只做間歇跑和乳酸門檻跑共20km 另外zone 1 zone 2 長跑共70km這樣真的能夠在半程馬拉松級馬拉松賽上跑出好成績嗎??請分析給我知道箇中含意??
 

你的訓練安排中,強度訓練(間歇跑與乳酸門檻跑)佔了 20 公里,而 Zone 1 和 Zone 2 長跑佔了 70 公里,總週里程達到 90 公里,這是一個合理且有效的配置。以下是對這樣安排的分析以及其對比賽成績的影響。


訓練配置的含意與效果

  1. 強度訓練(20 公里):關鍵的速度與閾值提升

    • 間歇跑: 提高 VO₂ max,增強最大攝氧量,提升短時間內的速度爆發力和心肺耐力。
    • 乳酸門檻跑: 增強乳酸代謝能力,提高在高強度下的穩定性,幫助你在比賽中以更快的配速維持更長時間。

    雖然強度訓練距離相對較短,但高品質的間歇和閾值跑能有效提升你的跑步效率和競速能力。


  1. Zone 1 與 Zone 2 長跑(70 公里):耐力基礎的奠定

    • Zone 1: 恢復性慢跑,促進血液循環和代謝廢物的清除,確保身體能從強度訓練中恢復。
    • Zone 2: 是你的耐力核心,增強脂肪氧化能力和線粒體功能,讓你在比賽中更省力地以穩定速度長時間奔跑。

    長距離跑佔了總里程的 78%,這樣的比重對半程和全程馬拉松選手都非常重要,因為耐力是長距離比賽的基石。


為什麼這樣的組合能有效?

  1. 訓練效果的分工

    • Zone 1 和 Zone 2 提供有氧基礎,確保比賽中能長時間穩定輸出。
    • 強度訓練負責突破速度與閾值瓶頸,提高比賽能力。

    這種耐力與速度的平衡組合,是長距離比賽訓練的黃金標準。

  2. 高里程是成績的保障
    週訓練里程(90 公里)屬於高水準範圍,特別是你的大部分里程是 Zone 2,這是馬拉松和半程馬拉松好成績的關鍵要素之一。

  3. 恢復與受傷風險控制:
    高強度訓練佔比僅 22%,避免因過多強度而導致受傷或疲勞累積,長期而言更有利於穩步提升。


是否能跑出好成績?

依據你的訓練配置,達成比賽目標的可能性非常高:

  1. 半程馬拉松目標: Zone 2 的耐力基礎加上乳酸門檻跑的支撐,讓你能穩定以接近 5:00/km 或更快的配速完成比賽。
  2. 全程馬拉松目標: Zone 1 和 Zone 2 的累積里程確保你能在後半程維持速度,而間歇跑和乳酸門檻跑則保證你能在前半程有效輸出。

建議的進一步提升方式

  1. 變化強度訓練形式:

    • 增加「長距離閾值跑」(如 12-16 公里的乳酸門檻跑),模擬比賽中長時間高配速的感受。
    • 加入爬坡間歇,特別是針對有山路的比賽。
  2. 進一步優化補給策略:
    模擬比賽中每 40 分鐘補給能量膠或碳水,以減少肝醣耗盡對速度的影響。

  3. 調整 Zone 2 長跑的變化:
    可以在 Zone 2 長跑的後段加入短距離提速(如最後 5 公里提速至乳酸門檻配速),訓練疲勞狀態下的速度感。


總結來說,你的訓練安排對長距離比賽非常有利,兼顧耐力與速度,並且高效分配了總里程。如果能持續保持訓練質量,並在比賽當日合理控速與補給,跑出優異成績的可能性極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刺客阿昌 的頭像
    刺客阿昌

    輕鬆跑

    刺客阿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