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這20年的訓練很少跑到心跳160以上,這兩個月有用你制定的課表跑間歇還有乳酸門檻跑就有跑達到心跳160以上,以前練長跑30KM最快跑到均速420上下,原本以為破三輕而易舉但是都是在三小時邊緣徘迴沒有真正破三達標,請問箇中道理是甚麼??現在年紀已長體力上不比以前了,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破三??
ChatGPT 說:
ChatGPT

首先,恭喜您在過去 20 年的堅持跑步中建立了深厚的基礎!對於您提到的狀況以及「破三」的目標,以下是一些原因與建議,希望能解答您的疑惑並提供方向。


1. 過去訓練的問題:心率未達到關鍵區間

  • 現象: 長時間的訓練中,您很少讓心跳超過 160,這表示您大部分的訓練停留在低到中強度(Zone 2-3),主要提升的是有氧耐力,但可能缺乏速度與最大心肺輸出的刺激。
  • 影響:
    • 有氧基礎很好: 您能長時間穩定跑步,如 30 公里均速 4:20,但缺乏針對乳酸門檻最大攝氧量的提升。
    • 缺乏速度和效率: 在馬拉松後段(30 公里後),乳酸累積導致疲勞加劇,無法維持速度穩定。

這是許多耐力型跑者的共通問題:缺乏高強度訓練使速度潛力未能完全發揮


2. 年齡因素:衰退但非障礙

  • 現狀: 隨著年齡增加,您的最大心率下降(約每 10 年降低 5-7 bpm),肌肉的爆發力和恢復能力也稍有下降。但您仍有出色的基礎耐力(每月跑量 350 公里以上),這是極大的優勢。
  • 啟發:
    • 年齡影響確實存在,但許多跑者(例如 Kipchoge 在 40 歲仍創佳績)證明,透過科學訓練與恢復,依然有實現高水平表現的可能。
    • 您以前的 4:20/km 配速表明潛力巨大,關鍵是重新規劃訓練結構,針對速度短板進行提升。

3. 您與「破三」的關鍵差距

要跑進 3 小時,您需要將 42.195 公里的平均配速提升到 4:15/km 左右。差距可能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 乳酸門檻能力不足:
    • 長距離高配速(例如 30 公里)時,乳酸逐漸累積,導致後程掉速。
  • 最大攝氧量不足:
    • 缺乏 VO₂max 訓練導致在比賽中無法維持高效能輸出。
  • 耐力與效率的結合:
    • 雖然有很好的耐力基礎,但跑步經濟性(每公里耗氧量)可能未達到最佳化。

4. 針對性建議:如何重啟破三之路

訓練計劃調整:多樣化與針對性

  1. 提升乳酸門檻能力(重點提升持續速度)

    • 每週安排 1 次乳酸門檻跑(Tempo Run),心率區間約 155-160 bpm,以 4:15-4:20/km 的速度進行。
    • 範例:10-12 公里乳酸門檻跑,或 3 x 3 公里乳酸門檻間歇(間歇休息 2 分鐘)。
  2. 加強最大攝氧量(增強速度與心肺)

    • 每週安排 1 次 VO₂max 間歇跑,心率區間 159-165 bpm,速度快於 4:00/km。
    • 範例:5 x 800 公尺(間歇休息 2 分鐘)或 3 分鐘 x 5 組。
  3. 提升跑步經濟性(耐力與效率結合)

    • 增加變速跑或馬拉松配速跑的比例:
      • 15-20 公里的馬拉松配速跑(4:15-4:20/km),每 2 週進行一次。
      • 變速跑:4:30/km 與 4:10/km 交替進行 1 公里 x 10 組。
  4. 長跑耐力(維持距離與持久力)

    • 長距離跑(25-35 公里),每隔週安排一次,配速控制在 4:30-4:45/km,最後 5 公里可逐漸提升速度。

恢復與飲食:讓年齡成為優勢

  1. 減少訓練過度累積:
    • 每 3-4 週安排 1 周低強度恢復週,降低里程與強度,讓身體更充分恢復。
  2. 飲食優化:
    • 高品質碳水化合物(如糙米、全麥)、足夠的蛋白質(修復肌肉)與抗氧化食物(蔬果)是關鍵。
  3. 重視交叉訓練:
    • 增加核心訓練、柔韌性訓練(如瑜伽或拉伸),提高整體穩定性與效率。

5. 您是否還能破三?

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精準的訓練和策略。
您的基礎耐力和訓練量是破三的強大資本,只需補足速度短板與有針對性的訓練即可。年齡固然增加,但科學訓練能使您的效率與速度提升,讓「破三」的夢想再次可期!

只要堅持訓練,2024 年仍有機會實現您的目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刺客阿昌 的頭像
    刺客阿昌

    輕鬆跑

    刺客阿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