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泌尿道感染及再發之方法:
1.尿布或內褲不要穿太緊,常更換尿布。
2.避免便秘,鼓勵病患喝水,避免憋尿
3.如有泌尿道感染,勿洗泡沫澡
4.男孩的包皮皮膚應清潔乾淨;
女孩會陰部的清潔,
須由前往後擦拭
5.採取連續兩次排尿的方法,即解完後再解一次,以促使完全排空 6.注意體溫變化,如有感染情形,配合醫囑服用抗生素,按時追蹤治療
7.規律生活均衡飲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一、前言
泌尿道感染,是嬰幼兒常見的疾病之一,僅次於呼吸道與腸胃道的感染,也是引起嬰幼兒發燒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由於此種病症感染的範圍廣,加上症狀不明顯,以致常常被忽略而延誤就醫,如果腎臟一旦因而萎縮,即會造成永久的損傷,影響深遠,故不可不加以小心。
二、什麼是泌尿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是指自尿道口、輸尿管、腎盂到腎臟之間,任何一部份的細菌感染,在臨床上很難區分泌尿道感染的範圍,因此統稱為泌尿道感染。
(一)原因
引起泌尿道感染的細菌大多為腸內的革蘭氏陰性菌,而大腸桿菌是泌尿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在單純性泌尿道感染中,大多經由會陰部上行感染泌尿道而造成,新生兒還有可能以血行方式感染。
在新生兒時期,男孩的患病率比女孩高,多半是與先天性泌尿道異常有關。自新生兒時期之後至青春期,則女孩的患病率明顯的高於男孩,這是因為女孩的尿道較短,腸內細菌容易經過陰部侵入而導致發炎的原故。另外,內褲穿著不當、憋尿、便秘、局部衛生習慣不良或盆浴等都可能增加感染的機會。
(二)症狀
因年齡的不同,可能出現的症狀如下:
1.新生兒期:新生兒尿路感染大部份無特異性症狀,嚴重時會出現像敗血症的症狀,如:體溫不穩(發燒或體溫過低)、休克、躁動不安、昏睡、抽筋,亦可能有輕微腹脹、食慾變差、惡心、嘔吐、腹瀉、體重不增或黃疸等現象。
2.一個月至兩歲此期間以「不明熱」為多,有些則以貧血、生長遲滯或延遲性黃疸、發紺、痙攣等方式表現。
3.較大兒童:常出現典型的尿道發炎症狀,如頻尿、解尿困難、下腹部疼痛、腰部酸痛、夜尿、血尿等。
(三)診斷:
最常見的方法是採尿液常規檢查,在高倍顯微鏡下能找到五個以上的白血球時,即為有意義的膿尿。但是需要同時作尿液細菌培養才是最可靠的診斷方法(取中段尿或無菌尿袋收集尿液,單一菌種大於每西西100000個,即為有意義的菌尿)。
(四)常見的檢查:
1.腎臟超音波:用以了解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的大小、形狀是否異常或畸形。
2.核醫腎臟皮質攝影:用以了解兩側的腎臟功能及腎臟是否結疤。
3.逆行性膀胱尿道攝影:用以了解是否有尿液自膀胱逆流到輸尿管或腎臟的情形。一般膀胱輸尿管逆流分五個等級:
(1)第一級:逆流只在尿道下端。
(2)第二級:逆流至腎盂但腎盞無擴張現象。
(3)第三級:逆流至腎盂但腎盞有輕微擴張現象。
(4)第四級:腎盂、腎盞及輸尿管明顯的擴張。
(5)第五級:大量逆流並有嚴重的水腎。
一般需要住院,由靜脈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或使用口服性抗生素,完整的治療至少需7-10天左右,若有腎臟化膿現象,則需時更久,抗生素治療開始後須繼續尿液的追蹤檢查。若經檢查後確定有膀胱輸尿管逆流的病童,其逆流程度屬第3級以下時,於出院後應繼續使用低劑量抗生素治療,預防復發,並應定期回門診追蹤檢查,直到逆流消失。
逆流程度屬第4級及第5級時,除了吃藥控制外,尚可考慮接受輸尿管再植入手術矯治,以阻止腎臟受到進一步的損害。
1.鼓勵病童攝取充分的水份。
2.增加排尿的次數、不要憋尿。
3.尿布或內褲不要穿的太緊。
4.不要盆浴。
5.保持會陰部清潔及乾爽。
6.勤換尿布,保持女童會陰部乾淨,清潔的方向應由尿道往肛門輕拭,以免腸內細菌直接感染會陰部,進而造成泌尿道感染。男童若是包皮過長,要特別將包皮往內推,再徹底沖洗龜頭。
7.藥物治療:需依醫師指示按時服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