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跑者後側鍊該如和訓練? 及 改進方向為何?
ChatGPT 說:
ChatGPT

跑者的後側鍊(posterior chain)指的是後側肌群,包括臀大肌、腿後肌群(腘繩肌)、小腿肌群、下背部等部位。這些肌肉對於跑步的動力輸出、穩定性和受傷預防至關重要。針對跑者後側鍊的訓練與改進方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後側鍊的重要性

  • 提供動力: 後側肌群在跑步時負責髖關節伸展和膝關節彎曲,直接影響推進力。
  • 提升穩定性: 加強後側鍊能幫助穩定骨盆和脊椎,減少能量浪費。
  • 降低受傷風險: 增強腿後肌群與臀部力量有助於預防跑者常見的膝蓋、髖部和小腿受傷。

2. 後側鍊訓練方式

以下是針對後側鍊的核心訓練動作:

A. 基礎力量訓練

  1. 硬舉(Deadlift)

    • 目標肌群:臀大肌、腿後肌群、下背部。
    • 動作要點:保持脊椎中立,髖關節主導發力,腿後肌和臀部主動控制負重。
    • 推薦次數:8-12次,3-4組。
    • 變化形式:傳統硬舉、羅馬尼亞硬舉、單腿硬舉。
  2. 臀橋(Hip Thrust)

    • 目標肌群:臀大肌。
    • 動作要點:上背部靠穩固定物(如健身椅),髖關節完全伸展時收緊臀部。
    • 推薦次數:10-15次,3-4組。
  3. 腿彎舉(Leg Curl)

    • 目標肌群:腘繩肌。
    • 動作要點:雙腳穩定地進行膝關節彎曲動作,慢速控制。
    • 推薦次數:10-12次,3-4組。
    • 工具:機械腿彎舉、瑞士球腿彎舉。
  4. 深蹲(Squat)

    • 目標肌群:臀大肌、腿後肌群、股四頭肌。
    • 動作要點:動作要深(大腿至少與地面平行),膝蓋不超過腳尖,臀部主導發力。
    • 推薦次數:8-12次,3-4組。

B. 功能性訓練

  1. 跨步走(Walking Lunge)

    • 目標肌群:臀大肌、腘繩肌、股四頭肌。
    • 動作要點:跨步時膝蓋與腳尖方向一致,髖部穩定。
    • 推薦次數:單腳10-12步,2-3組。
  2. 單腳硬舉(Single-Leg Deadlift)

    • 目標肌群:臀大肌、腿後肌群、核心。
    • 動作要點:控制平衡,重心在支撐腿,髖部保持穩定。
    • 推薦次數:每側10-12次,2-3組。
  3. 臀部後拉(Band Pull-Through)

    • 工具:彈力帶或纜繩機。
    • 動作要點:模擬臀部驅動的後拉動作,加強臀部與腘繩肌。
    • 推薦次數:12-15次,3-4組。
  4. 農夫行走(Farmer's Walk with Kettlebell)

    • 目標:提升臀部穩定性與整體後側鍊力量。
    • 動作要點:保持身體直立,步幅穩定,重心在髖部。

C. 爆發力訓練

  1. 箱跳(Box Jumps)

    • 目標肌群:臀大肌、腘繩肌、小腿。
    • 動作要點:專注於髖部快速伸展,穩定落地。
    • 推薦次數:6-10次,2-3組。
  2. 壺鈴甩(Kettlebell Swing)

    • 目標肌群:臀部、腿後肌群。
    • 動作要點:髖部發力驅動壺鈴,保持核心穩定。
    • 推薦次數:12-15次,3-4組。

3. 改進方向

  1. 平衡肌群發展:

    • 若發現跑步時容易出現大腿前側疲勞,可能後側鍊力量不足,需增加臀部與腿後肌的訓練比例。
  2. 核心與髖部穩定性:

    • 加強核心(例如平板支撐、側平板支撐)和髖關節靈活性訓練,避免能量損失。
  3. 爆發力與耐力結合:

    • 除力量訓練外,加入高強度間歇訓練(如短距離沖刺)和爬坡跑,改善後側鍊的動力輸出。
  4. 訓練頻率:

    • 每週安排 2-3 次針對後側鍊的力量訓練,其餘時間保持慢跑或輕度恢復訓練,讓肌群充分恢復。

4. 訓練周範例

日期 訓練內容 時間/次數
星期一 後側鍊力量訓練(硬舉、臀橋、深蹲) 45 分鐘
星期三 功能性訓練(單腳硬舉、跨步走) 30-40 分鐘
星期五 爆發力訓練(箱跳、壺鈴甩) 30 分鐘
星期六 跑步技術訓練(短距離沖刺或爬坡跑) 6-8 次,每次 15 秒
星期日 長距離 Zone 2 練跑 60-90 分鐘

透過系統性訓練,你的後側鍊力量與跑步表現將會大幅提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刺客阿昌 的頭像
    刺客阿昌

    輕鬆跑

    刺客阿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