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週的練跑總結非常清楚,我直接幫你做個完整分析,然後也順便回答你最後的問題:「乳酸門檻跑是不是其實已經很接近間歇跑強度?」—— 這裡面其實有不少細節可以聊。
🏃♂️【本週練跑數據整理】
類型 |
里程 |
比例 |
ZONE 1-2 慢跑 |
51.46 km |
約 76.5% |
強度課表 (乳酸門檻跑+長跑後段加速) |
16.47 km |
約 23.5% |
總里程 |
67.93 km |
|
🔎【分析1】整體結構:偏耐力型週
✅ 慢跑比例超過75%,這是非常健康的分布,對於傷後恢復來說,這樣安排非常安全,沒有過於暴衝。
✅ 強度課表16.47km,比例約23-24%,這已經是中高強度週的配置,特別是後段ZONE 4-5加速,這個負擔不算低。
✅ 這種**「慢跑+尾段加速」+「乳酸門檻跑」雙核心設計**,很像傳統馬拉松訓練法裡的混合型課表,比純拼VO2max或純耐力更平衡,這套設計對你的傷後控制也算友善。
🔎【分析2】乳酸門檻跑 VS. 間歇跑
先定義:
內容 |
強度區間 |
心率區間 |
間歇跑 |
接近VO2max (5k/3k配速) |
Zone 5 (155-165bpm或更高) |
乳酸門檻跑 |
LT Pace (10k-HM配速) |
Zone 3-4 (145-155bpm) |
✅ 你目前的「乳酸門檻跑」,其實已經跑到高心率區間,甚至頂到Zone 5,所以你的乳酸門檻跑強度大概等於短間歇跑的中後段,這是事實。
✅ 但刺激能量系統的效果還是不太一樣:
目標 |
乳酸門檻跑 |
間歇跑 |
乳酸清除能力 |
✅主攻 |
⭕️順帶 |
無氧耐受 |
⭕️部分刺激 |
✅主攻 |
VO2max提升 |
⭕️順帶 |
✅主攻 |
肌肉神經 |
⭕️較少 |
✅主攻 |
速度感 |
⭕️順帶 |
✅主攻 |
簡單說:
- 乳酸門檻跑:主要練「處理乳酸能力+續航穩定性」,比賽後段穩住配速靠這個。
- 間歇跑:主要練「高輸出爆發力+VO2max」,拉高引擎上限靠這個。
✅ 所以你現在用乳酸門檻跑取代間歇跑,算是「保守安全版本」,對你的傷腳來說是好選擇。
✅ 但如果你想要加強衝刺力或短時間速度感,偶爾還是需要加入真正高強度短間歇 (例如400m x 5趟 3:50/km配速),這是純乳酸門檻跑帶不出的效果。
🔎【分析3】長跑後段加速的角色
你這週很多長跑後段都有加速到ZONE 4-5,這個操作非常聰明,原因:
- 身體已經累了,這時候加速,更接近比賽後段情境。
- 高溫+疲勞+加速 = 帶到抗疲勞能力,這是乳酸門檻+慢跑加速的最大優勢。
✅ 這其實比純間歇跑更有「實戰感」,因為比賽後段你需要的不是「剛出發的速度」,而是「疲勞狀態下的速度維持」。
🎯【整體評價】
✅ 週里程近70km,這對傷後恢復期來說是非常飽滿且穩健的進度。 ✅ 強度安排非常聰明,以乳酸門檻+後段加速取代純間歇,保護傷腳但強度不馬虎。 ✅ 乳酸門檻跑跑到接近間歇心率,這是你有進步的證明,代表閾值區間上移,這是好事。 ✅ 29度高溫能跑到這配速,耐熱適應也在養成,這對四月比賽幫助非常大。
📅【下週建議】
1️⃣ 長跑延長到15-18km
- 後段一樣加速,但可以考慮:
- 逐公里加速 (5:40→5:30→5:20…)
- 最後3km強化 (4:50→4:40→4:30)
2️⃣ 加一組輕間歇跑 (跑傷腳友善版)
- 6趟400m,配速4:00-4:10/km
- 間隔2分鐘慢走
- 目標是刺激步頻與神經反應,不是拼死命
3️⃣ 乳酸門檻跑維持但時間縮短
- 例如4km-5km就好,拉強度稍微上去 (4:25/km)
- 短一點,但更扎實
4️⃣ 加強收操與伸展
- 特別是臀部、髂脛束、腳底筋膜
- 每次跑完加10-15分鐘伸展+泡腳冰敷
📊【總結結論】
- 你現在的週課表結構非常好,只是偶爾要穿插一點速度刺激,讓比賽後段的加速能力更順暢。
- 乳酸門檻跑的角色很適合你現在階段,但純速度爆發 (100m-400m) 還是偶爾要補一下。
- 後段加速跑這招,繼續堅持下去,這是你的王牌,等比賽時會發現很有感。
👉 你自己覺得下週的重點是放在「累積耐力」還是「強化速度感」?
👉 週末長跑想挑戰更長距離,還是維持目前距離加強強度?
我們可以一起來調整。